【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荔枝网评:回答“何以中国”之问,共赴千年运河之约

荔枝新闻 2024-07-06 10:30

特约评论员/王冰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启动。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回首这十年,江苏时刻不忘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突出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在顶层设计、遗产保护、治理修复、文旅融合等方面多方发力,实现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让这条民生之河、文化之河、交流之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保护好“民生之河”,为人民增添更多福祉。千百年来,大运河与沿岸城市的发展唇齿相依、兴衰紧联,滋养着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江苏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两山”理论,实施“一河一策”行动计划,让水美风清的运河成为生态文旅之基、幸福民生之源。例如,无锡全面启动“两河”整治提升“一号工程”,着力打造黄金水带、生活秀带、城市绿带、人文纽带、产业示范带;苏州创新实施“运河十景”建设,打造水陆盘门、平望·四河汇集等一批文化地标,努力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常州打造“大运河工业遗产馆”“大运河工业遗产文化长廊”,将大运河工业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势能……作为具有江苏特色的“美丽中轴”,大运河江苏段实施综合保护工程,整合沿线众多历史遗存、博物馆群落和文化休闲体验点,为运河两岸百姓创造了高品质的生活生态空间,让这条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当代、造福于民。

传承好“文化之河”,让华夏赓续千年文脉大运河是水路,更是文路,串起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穿越千年时光,大运河流淌着民族的记忆,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根与魂。作为一条跨越时间、地理与文化的超大体量文化遗产,大运河拥有河道、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各级各类遗存超1200处,水工设施等重要代表性遗存368处,构成了一条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十年来,江苏各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多地联动共同发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呵护传承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扬州将每年6月22日确定为“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日”,确保运河文脉妥善保护、传承不息;淮安勾画“产业、文旅、生态”三张画卷,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不仅如此,江苏还举办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艺术节,一批批大运河主题的文艺作品、文艺活动不断涌现,挖掘和弘扬千年大运河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特色,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时代新风貌。

利用好“交流之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运河是文化之河、民生之河,也是一条沟通中外的交流之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引发了国内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从负担着中国南北经济动脉的漕运通道到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正闪烁着文明之光。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挖掘、传承、弘扬大运河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让大运河进一步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纽带,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流动舞台。江苏扛起“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时代使命,以倡建“运河共同体”为契机,搭建展示江苏元素、文化特色、大国形象的国际运河舞台。一方面,持续发挥大运河在推进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的作用,用“运河”这个世界共有的文化符号讲述运河与人类命运的故事,让世界更懂中国,也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另一方面,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创作更多文化精品,广泛传播大运河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世界运河保护、运河城市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千年大运河,焕发新生机。千百年来,我们行走于运河两岸,追问何以中国、何以运河,努力探寻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内生动力。放眼未来,期待大运河沿岸地区人民能够同心同向,以勤劳和智慧书写与河共生、共融、共兴的故事,让古老的大运河继续在神州大地上勾勒生机勃发的新画卷。(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