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台遗芳,盘点知名扬州“台”

扬州晚报 2024-11-27 10:44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形式,不仅是园林建筑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出地面而建的平面建筑物叫“台”,筑成方形,是一种露天的、表面比较平整的、开放性的建筑。台上可以有建筑,也可以没有建筑。“台”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你知道扬州有哪些知名的“台”吗?

钓鱼台:框景艺术经典之作

瘦西湖的钓鱼台与五亭桥、熙春台处在一条直线上,五亭桥在中间,可谓一桥挑“两台”。

钓鱼台堪称中国亭台建筑的典范,把框景艺术完美展现。钓鱼台是我国众多钓台景点中体量最小的一座,钓鱼台建设得十分精巧,极富特色。其三面临水,仅一道长堤与小金山连接,站在亭子内斜角60度的地方,你可以从西边的圆形门洞望见五亭桥如长虹卧波,从南面的圆形门洞看到白塔巍巍耸立,钓鱼台“框”出了瘦西湖的建筑精髓,正好对应“三星拱照”的名称,建造得十分巧妙,不愧为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经典之作、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

钓鱼台原名为吹台,是扬州汉代已有的园林名称,也是吹奏丝竹管弦之地。为什么叫钓鱼台?其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乾隆年间,众盐商在扬州城外保障湖(即今瘦西湖)一带建立离宫别苑迎驾。一日乾隆游览瘦西湖,垂钓兴起,于是来吹台处垂钓。平日皇帝一呼百应,而此刻垂钓半晌仍无鱼上钩,颇为尴尬,盐商见状立刻遣人嘱咐一渔人举着荷叶、带着活龙鱼潜到水下,专伺皇上沉钩将龙鱼挂在钩上。于是钩沉鱼起,皇帝果然龙心大悦!但只钓上龙鱼一种鱼,皇帝也心有疑惑,宠臣和珅答复皇帝,说“凡夫岂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鱼”,皇帝大喜。1982年,一名书画名家畅游瘦西湖,游至吹台,听说了这个典故,据典为此处改名钓鱼台,并留下墨宝,从此以后,吹台就更名为钓鱼台了。

熙春台:瘦西湖最好的观景平台

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有一个市民和游客都比较熟悉的建筑——熙春台。

熙春台位于瘦西湖河道西岸向北转折处,从西门进入瘦西湖景区,东行不多远就会看到一个非常气派、盖着绿色琉璃瓦的仿古建筑。主楼坐西朝东,上下两层,碧瓦飞甍,端庄华丽。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1986年重建,1990年建成对外开放。这里相传是为乾隆皇帝祝寿而修建,因此又名“春台祝寿”。据说清代扬州盐商为了庆祝皇帝的生日,花了数万两黄金建造了这样一座雄伟的楼台,其气势恢宏、结构精巧,其集亭台楼阁于一体。主楼南侧有假山、复道、重檐亭,北侧有与十字阁相连的弧形廊道。大门前的平台横可跃马、纵可方轨,与远处优美的五亭桥遥相呼应。

熙春台可以说是瘦西湖最好的观景平台,其与莲花桥遥遥相望。从熙春台二楼的窗户上,可以看到五亭桥和瘦西湖的全景。不少游客都喜欢登临熙春台二楼,一边欣赏古筝演奏,一边欣赏瘦西湖美景,其乐融融。

琼花台:琼花台里赏琼花

琼花是扬州市花,琼花台就在琼花观内。琼花观旧称蕃釐观,宋徽宗赵佶赐金字匾额题为“蕃釐观”,后称“琼花观”,始建于汉代。位于文昌中路市一中西侧,是我市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琼花观和琼花有着解不开的渊源。琼花观观名之由来,是宋时观内有一株天下无双的琼花。明代曾屡次修缮,今殿宇已圮,仅存琼花台和“蕃釐观”石匾。相传隋炀帝曾专程下扬州观琼花。宋朝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又在花旁建“无双亭”,以示天下无双。时人有诗云:“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又云:“天下无双独此花。”宋仁宗、宋孝宗都曾将它移植都城皇庭内,均不得活,只能重迁回扬州。元代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琼花枯死,道士金丙瑞补植聚八仙,并筑琼花台一座。

文游台:古秦邮八景之一

高邮文游台是古秦邮八景之一,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东岳庙(即泰山庙)。因苏轼过高邮与本地乡贤秦观(秦少游)、孙觉、王巩会集于此,饮酒论文而得名。从此,这座本来依附东岳大帝神韵的庙台便独领风骚,历朝历代名人雅士纷纷登台,一瞻风采,并留下千古不朽的诗文。

历史上,文游台多次兴废。南宋淳熙年间王诇、嘉泰年间吴铸、开禧年间张革,明代正德年间胡尧元,清代顺治年间吴之俊,康熙年间曾懋蔚,嘉庆年间师亮采,光绪年间洪磐以及民国年间王宜仲等曾先后主持过文游台及台前盍簪堂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

永宁宫古戏台:老城区现存不多的古戏台

永宁宫古戏台位于永宁巷23号,是老城区现存不多的古戏台。

永宁宫系南门外福缘寺下院,现存戏台、大殿及寺房数间。戏台北向,单檐歇山顶,高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为老城区现存不多的古戏台。古戏台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正中间是演出台,东西两侧则是化妆间,共约40平方米左右。过去每年香会期,即正月初七火神会、五月十八都天会和冬至都天会,这里就成了扬州戏迷的盛大节日。都天会正日这天,都天大帝和都天娘娘首先被请到大殿正中向南“坐定”,欣赏人们奉献的以喜庆吉祥为主题的地方戏曲。

永宁宫古戏台1996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舞台:曾是扬州的文化娱乐中心

南城根54号是扬州大舞台旧址,20世纪初是扬州人的文化娱乐中心。大舞台于1964年废除,紧挨着小秦淮河的南城根巷和埂子街,曾是清代最繁华的地段。

宣统二年(1910年),扬州的政界实力人物和商界名流陈卓、戴顺林合股,由庄少昌等人在旧城墙遗址上(南城根54号)营建了大戏院,定名为大同戏院,不久更名广陵舞台,上世纪20年代中期更名扬州大舞台。剧场坐北朝南,前为两层楼房,楼下门口有带西洋风格的铁门,楼上有演员宿舍。戏厅为砖木结构,三面环楼,设有包厢。舞台与观众厅成扇面形。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取消包厢,楼上下共有1400个座位。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主要演出京剧,此后演出扬剧。1964年,决定拆除大舞台,如今大舞台不复存在,但旧址门厅上的水磨横梁与厅内上楼的木楼梯仍在,房屋已改作居民住户。

来鹤台:西区居民的休闲乐园

西区大润发对面就是来鹤台广场,每天都有众多市民聚集在这里,跑步健身,跳舞打拳……这里已成为西区居民的休闲乐园。

“来鹤台广场”的命名渊源于明清时代扬州休园中的“来鹤台”。来鹤台曾是扬州休园中的著名景观建筑,园主郑侠如,出身于盐商家族,字士介,号俟(音四)庵,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贡生。郑侠如与郑元嗣、郑元勋、郑元化兄弟四人,都精心营构园林。郑元嗣(字长吉)建有“五亩之宅二亩之间”和“王氏园”;郑元勋建有影园;郑元化建有嘉树园;郑侠如则建有休园。其中影园与休园堪称明末清初扬州园林中的精品杰作。休园是当时扬州园林中结构最为复杂,营造最为艰巨,也最为杰出的代表作。

来鹤台的由来与扬州的鹤文化传奇紧密相连。古代扬州有“鹤城”之称,扬州的鹤文化流传最悠久,“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最初记载于南朝的《殷芸小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扬州历史上有许多以鹤命名的大型建筑,如仙鹤寺、栖鹤亭、骑鹤楼等,此外还有问鹤亭、来鹤村等。这些都反映了古城扬州商茂民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