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工院:校企结对赋能行业发展
如何利用激光精密加工设备,制造出比头发丝二十分之一还细小的孔洞;如何利用数控五轴加工设备,加工出航空航天所需的零部件........12月25日,记者走进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访了该校是如何通过搭平台、组团队、建资源等措施,探索出校企产教科城融合的“平台聚才、项目牵引、资源赋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瞄准长三角区域智能制造集群庞大的人才需求,率先与世界顶尖精密加工巨头上海乔治费歇尔中国区总部深度合作,企业主投价值近5000万元的全球领先的飞秒激光微细加工纹理机等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单元及产线15台套,建成了全球技术领先,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在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给学生讲课的吉绍山老师,他是该项目核心技术牵头人之一,也是学校高职智造工匠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引进的导师。
吉绍山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博士学校还有很多, “近些年学院引进了40多位博士,实施校企结对,博士拜师的'金师'培育工程,开设了智能制造特训营,培养出一批掌握激光超精加工,数控多轴加工等企业紧缺的工匠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紧盯前沿科技,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研究,开发课程。企业遇到研发难题时,也会找学校的博士团队商讨解决方案,真正做到了“校中有企”、“企中有校”。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密制造学院院长耿哲介绍,他们紧扣智改数转网联关键技术,联合企业开发了多项目课程,“如三坐标精密检测、激光精细加工、机器人集成应用、工业互联与管控等多门岗证赛创模块化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适岗快、能力强、会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乔治费歇尔(GF)精密机床(上海)有限公司技术主管陈腾飞表示,合作的这些年,博士教师帮他们公司解决许多技术难题,不仅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优化,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科研能力。更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不菲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学校为我们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数百名优秀的毕业生,学校GF基地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元。”陈腾飞说。
除了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学校还打造了国家级工业机器人众创空间和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成长方案。”
在项目合作中,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装备学院院长石皋莲发现,通过创设大课堂做小项目,大项目再设小课堂的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师、生、企等多元的评价体系,更能构建知识、技能、素养、创新、协作的“五维多元”的能力评价模型,帮助学生培养出闯的干劲和创的精神。
据了解,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学校工匠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受益学生达10000余名,83%智能制造类专业学生被苏州头部企业录用,95%毕业生已成为企业骨干。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延文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重点打造市域产业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双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高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为苏州的新型工业化乃至全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苏教育新闻/戴增超 编辑/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