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向“新”而行,让土特产成为希望田野上“最靓的仔”

荔枝新闻 2024-03-15 10:18

特约评论员/黄宗跃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近年来,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让一方资源撬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让各类人才、广大干部群众的梦想在广袤田野上闪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山东枣庄的石榴、广东茂名的荔枝、陕西的火龙果……一个个“小特产”成为“大产业”,让我们见证向“新”而行、点“土”成金的魅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打开了新视角。

近年来,各地依托地方资源和农艺技术,特色产业方兴未艾。黑龙江抚远地势低洼,夏季温热多雨,良好的水环境为蔓越莓水收提供了充足条件,当地技术赋能育种、栽培、水利等多环节,支持蔓越莓在当地扎下根来;新疆引进技术、品种,推动木瓜树、番石榴树、百香果树、芒果树等果树在北方“安家”,结出纯天然、口感好、甜度高的果实,“南果北种”蹚出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各地深入了解本地乡土资源“家底”、做好产业规划布局,分析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技术赋能推动产品向“新”,形成乡村特色产业竞争新优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1.5万个。头顶“土”字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现代农业生产依托新质生产力,有了现代科技、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加快设施农业,就能推动农产品跨区种养、错季生产、周年供应。

有“家底”,更要有危机感。近年来,各地在科技和绿色加持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产品品质向“新”。在重庆,当地通过调整传统制作配方和腊制工艺,推出低盐榨菜、低温发酵腊肉等产品;在山东泰山,当地引入专业公司作“外援”,逐户进行检测并出具报告,推动种植零化肥、零农药,加工过程零添加、零色素、零防腐剂,种植出广受欢迎的高品质黄精……各地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产业特点,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对接,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技术规范推广等方式,不断打造绿色优质产品链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达5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不断提升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文化内涵,“土特产”才能更好地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焕发持久活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补链条、树品牌,推动流通向“新”,才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论是推出牡蛎欢乐城“牡蛎宴”、台依湖“牡蛎+干白”、坐在炕上吃“大盘牡蛎”等一系列旅游活动,靠“牡蛎+旅游”成功接住康养游、亲子游、冰雪季“泼天富贵”的山东乳山,还是此前由“尔滨热度”引发的大摸底中,靠南果梨、砂糖橘、鱼子酱、鹅肝、南美白对虾等土特产“出圈”“破圈”的其他城市……一个个“冷门”土特产创下的热搜,都折射出特色农产品背后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内需动力。面向未来,补齐冷链物流等短板,进一步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加快打造“金字招牌”,依靠现代化、网络化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手段,讲好互联网传播故事,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在“+文化”“+旅游”“+生态”“+健康”等领域多多发力,土特产一定能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一步一个脚印,可以走过千山万水。让我们因地制宜,坚持以小谋大、以小连大、以小成大,各展其长,久久为功,推动“土特产”成长为希望田野上“最靓的仔”,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亮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