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让文化“遗珠”闪耀时代光芒

荔枝新闻 2024-04-17 10:51

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泱泱中华五千年,诞生了数不清的灿烂文化,留下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儿女的崇高责任,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从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到考察西安博物院时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再到考察湖南常德河街时,嘱咐当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和科学指引。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亲自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到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增23座,到长城、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有序推进;从舞剧《只此青绿》一票难求,到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海内外热播;从穿着马面裙拍照打卡受到年轻人追捧,到兵马俑前游客如织,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历史文脉逐步融入现代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繁盛景象。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奋进新征程,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需要强大文化力量的支撑,这就要求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首先要在保护上下功夫。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保护好,把43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10万余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好,为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文化“遗珠”拭去灰尘。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传承文化遗产,不仅要传承遗产本身,也要传承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精神。只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在传承中保护,文化遗产才能更好“活下去”“火起来”。要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挖掘文化遗产见证的中国历史、承载的中国文化,采用多样化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更多人能够在甲骨书简上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在经史子集里激荡“经世致用”的情怀、在水墨丹青中品味“宁静致远”的风韵等,从中汲取中国智慧与中国精神,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赓续文化基因。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之所以绵延不绝,既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辈辈守护,更在于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与时俱进、与日俱新。坚持守正创新,设计开发更多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以“小产品”吸引“大流量”,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着力打造更多融合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路线,串联起尘封在历史中的文化遗产,给人们提供更多感知文化的新场景。创作推出更多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送到人民群众“家门口”,推动保护传承“日用而不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出更多如“活力故宫”“全景兵马俑”“云游敦煌”的新产品,在历史与现代交融中实现文化“润物无声”。

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让文化“遗珠”闪耀时代光芒、千年文脉薪火相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艾佩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