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要小心这3种病 解锁养生密码→

央视一套 2024-07-22 10:38

7月22日15时44分

我们即将迎来大暑节气

大暑养生要防“三”?

哪些日常生活习惯要避开?

一起解锁养生密码↓↓

大暑时节要小心这3种疾病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大暑时节恰逢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

骄阳灼灼,酷热难耐

容易引发3种疾病↓↓

1

中暑

长时间的高温以及热辐射

会使人机体的热量积蓄过多

从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神经系统出现损伤,引发中暑

医生提醒

中暑并非高温下剧烈运动才会产生

老人、婴儿、孕产妇

体质稍弱人群尤其要注意

2

肠道疾病

夏季气温高,食物容易坏

再加上天气湿热

此时如果吃了一些不太新鲜的食物

就容易引发一些湿热性的肠道炎症

医生提醒

由于儿童本身脾胃较弱

夏天更容易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情况3

热中风

为何夏天是中风的高发期?

医生介绍,夏季气温高

人体出汗较多,容易脱水

在原有血管病变的基础上

容易诱发缺血性卒中

老年人以及有脑中风史的人群要特别注意

此外,气血不足、体质较弱的人群

也有热中风的风险

大暑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大暑时节正值一年中

天气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

中医有“冬病夏治”的理论

病”指的是冬天容易出现或加重的疾病

常见的有风湿、哮病、喘证、咳嗽等

“夏治”是指在天气比较炎热时

采取措施提升阳气、驱除寒邪

达到扶正固本、祛邪养生、治未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必选三伏贴吗?

医生介绍,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中医调护阳气的方法很多

如口服汤剂中成药、针灸、穴位贴敷

三伏贴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

有慢性疾病

难以坚持喝中药、做针灸的患者

可选三伏贴

但对于发病较急的人群

建议选择起更快的中医内治法

如口服中药汤剂等

大暑节气

这2件事是养生重点

大暑时节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高温和潮湿

因此,养生要特别注意健脾、祛湿

1

如何健脾

中医认为五脏应四时

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夏至—处暑)相应

此时节可以多吃

山药、茯苓、冬瓜

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建议少量多次喝水

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

2

如何祛湿

夏季天气潮湿、雨水多

再加上经常喝冷饮、吹空调

很容易造成寒湿之邪侵袭人体

相对来说,一年四季中

夏季更需要祛湿

医生推荐按揉丰隆穴、足三里、脾俞穴

3个穴位祛除湿气


大暑节气

这4件事不建议做

1

不要剧烈运动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很多人会趁着三伏天加强运动

医生提醒:

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很有可能造成中暑(阳暑)

夏季运动要注意什么?

医生给出3个小建议

  • 避开高温时段,尽量在早上10点之前、傍晚5点以后进行运动;

  • 户外运动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不要过猛喝水,以免导致心脑血管或肠胃不适;

  • 运动量不宜过大,要量力而行,可以选择快步走、瑜伽、太极拳、交谊舞等。

2

不要过分贪凉

吃雪糕、喝冷饮

把空调温度调很低

也容易引发中暑(阴暑)

导致咽喉不舒服、四肢酸软

呕吐、腹泻等

3

不要熬夜

吹空调+熬夜追剧

看似一时爽

实际上容易使免疫力下降

医生提醒

夏天出汗多,身体损耗大

营养、睡眠不足时,大于

4

不要洗凉水澡

夏季炎热易出汗

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

此时洗冷水澡用冷水洗脚

会使寒气借机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

不仅不利于养生

还可能对血管造成刺激

增加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

📢医生建议📢

不要在大汗后立即洗冷水澡

即使是热水洗浴

也要注意后避风、避寒

这些养生知识你掌握了吗?

看完记得转发给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