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从“嶂山林场”到江苏“西双版纳”
尝闻山西忻州五台山,因有五座高台山峰耸立而得名,即:“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浙江杭州三台山,在西湖西面、南高峰以东,三座山“居中者称中台山,在北者称左台山,在南者称右台山”。四川绵阳三台山,因“突起三级,状若层台”而得名。另有云南昆明、湖北浠水、山东淄博、陕西华山等地,都有名“三台山”者。那么,江苏宿迁三台山因何而命名?
宿迁三台山地名由来
明朝宿迁第一部即万历五年(1577)《宿迁县志》卷之一“山川”条载:“三台山在治北二十里,三峰突耸,势若连珠,勘舆家以为新县治之主山云。”其方位在新县城以北二十里,即今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址。他并不是山西忻州五台山由五座各有名字的山峰组成,而是相邻的“三峰突耸,势若连珠”而得名。
关于传说薛仁贵征东路过宿迁,军队埋锅造饭的“锅框山”、烙煎饼的“鏊子山“、兵卒就餐的“冷饭台“(还有县城东北方位极乐律院东南旁的“藏军洞”),经考:唐朝大将薛仁贵随唐太宗征辽东,及以后再去辽东的“路线”,均没有途经宿迁的记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于史无征,不足凭信。至于神话传说张果老至宿迁抽神驴“三鞭”,而驴蹄踏成“三台山”云云,只是“趣谈”而不是“信史”。
宿迁地处鲁南丘陵和苏北平原过度带,其分界线大体以今項王故里一带为坐标,以南地势平坦,以北地势趋高,其高程相差七十多米。明朝万历四年(1576)知县喻文伟为避黄河水患,把宿迁县城从今項王故里南侧北迁至丘陵马陵山尾坡,县衙大堂、二堂等建筑设施及道路,向北渐次呈步步高升状,县城墙周围为圆形呈太阳状。《宿迁县志》所谓勘舆家言三台山是“新县治之主山”,是说新县治所在地以三台山为靠山,靠山即主山,寓意三台山是风水宝地。
宿迁新八景之一“三峰夕照”
据明朝万历《宿迁县志》记载,宿迁县的境域:“东抵沭阳,西接睢宁,南通泗州,北距郯城(云鹤注:包括今新沂),广一百九十里,袤一百七十里。”此境域范围一直沿续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故明朝万历《宿迁县志》“八景”为:
宿预早春(今宿城区項王故里附近)。
司吾清晓(今新沂市马陵山)。
仓基莲唱(今宿豫区、泗阳县接壤一带原湖泊)。
白鹿渔歌(今宿城区西南境湖泊)。
龙泉夜雨(今新沂市马陵山)。
马陵秋月(今宿城区马陵公园纪念塔座基)。
草堰耕云(今新沂市堰头镇)。
梅村煮雪(今泗洪县梅花乡,一说宿城区埠子乡)。
清代同治年《宿迁县志》中所载“钟吾八景”
随着时代变迁,此八景早已面目全非。1963年前后,宿迁县政协组织文化界耆宿,集体拟订宿迁县“新八景”,收在县级《宿迁市志》中,“新八景”如下:
三峰夕照,即县北境三台山。远望三峰如连珠,每当夕阳返照,林壑尽染,堪称佳景。
骆马晚波,即县西北境湖泊。每当风和日丽,晚烟生波,渔歌相闻,景极清幽。
骆马湖
柳塘鱼浪,即項王故里东侧原大片洼地,1960年前后辟为鱼塘(南大寺曾作为“渔种场”办公处所),周皆植柳,春深绿柳垂条,游鱼浪花纵横,相映成趣。今景色已殊。
林海莺梭,即皂河镇与王官集之间黄河旧槽,原为不毛之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植树造林,葱郁茂密,望之如海,春莺穿梭,时鸣弄机声,望之悦目,听之娱耳,亦称胜景。今已成农田。
三渠织锦,即1958年以后,在县东北岗土一带开3道干渠,东南流,两旁开支渠、斗、农、毛渠,改旱地为水田。稻田铺绿,如织锦绣,堪称“淮北江南”。
黄岸苹林,即1958年以后,在宿城镇西南废黄河滩数十亩植苹果成林,实熟色红,如霞染林,下映黄沙,景色宜人。今景色已殊。
双桥烟雨,双桥即今宿城区黄河故道上的两座桥。1950年拆除清代“惠成桥”(石砌五孔桥)改建钢筋混凝土“宿迁黄河桥”,作为徐淮公路津梁。另一桥指六十年代黄河桥北千米处有一通向支口路的小型公路桥,故称“双桥”。现黄河北桥是在原小型公路桥基础上改建的。双桥南北相望,如两道长虹卧波,春雨微烟,双桥与市内高楼大厦隐显相映,如在画图中。
萄山醉月,地处县城北郊矿山(原名釜山,又名锅框山),1958年以后遍植葡萄,其“苏小红”品种为国内稀有,开创了宿迁葡萄酿酒业。矿山遍布葡萄架,硕果累累,琳琅满目,月夜游人如临幻境。
以上宿迁县“新八景”,三台山和骆马湖二景区名列前茅,可见当年宿迁文化界耆宿慧眼识珠。情随事迁,世随时变,“新八景”大多已落后于时代,仅有《三峰夕照》和《骆马晚波》二景区焕发异彩。窦燕客老先生《三峰夕照》诗曰:“马陵北望有三台,雨后浮云四面开。斜日一轮无限好,半山晴翠送将来。”我生也晚习作《骆马晚波》诗曰:“浮居总使动思迁,山色湖光慰晚年。可避浊尘清境界,盘桓秋水共长天。”二美景区使人身临其境,浮想联翩!时轮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时代呼唤更富有诗情画意的现实版三县二区“大宿迁”的“新八景”诞生。
三台山
从嶂山林场到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明朝万历五年(1577)《宿迁县志》卷之一“山川”条载:“张山在北仁乡,去治北三十五里,高二十五丈,周二里余。下有店,因山名焉。”其地理方位就是今嶂山、晓店。嶂山原名“张山”,“下有店,因山名焉”,即嶂山下通京大道旁供路人食宿张姓店铺。后忽略张姓讹为“小店”、“晓店”。后世约定俗成。
明万历五年《宿迁县志》卷之一“山川”页
为阻止水土流失,维持生态环境平衡,1958年在三台山址建立“嶂山林场”。南北长4.6公里,东西宽2公里,占地17859亩,森林覆盖率85.2以上,活立木蓄积量8.2万立方米。经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营造乡土树种、适生树种、长绿树种和观赏树种。该林场地貌高低崎岖,沟壑纵横,小湖碧水,森林清幽,游客誉为江苏的“西双版纳”。1997年7月更名省级“宿迁嶂山森林公园”。2006年更名省级“三台山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增至12.7平方公里。2015年经国家林业局核准更名“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区有:
天和塔,高60米,八角九层,仿宋代建筑风格,登塔三台山全景尽收眼底,为宿迁第一宝塔。
梨兰会,景区植梨树500亩,每年4月梨花盛开洁白如雪,遍地二月兰摇曳多姿,梨兰辉映,美不胜收。
衲田花海,当地农民依地形地貌开垦梯田计2220亩,高低大小参差不等,种植农作物和花木,自南向北大地形成黄、红、紫三大色块区,如僧人百衲衣,煞是壮观。
图/@滢萱yingxuan
镜湖,景区拥有大小湖泊8个,总水面积2000亩,总蓄水量180万立方米。其中以镜湖最大。碧水清澈如镜,故名。
衲田村,村民就地取材,用石块垒墙建房,由39个单体集合而成村落。民风古朴,承载时尚,别具一格。
白马溪涧,三台山西侧“白马涧”白砂矿,是清末全国首家“耀徐玻璃厂”白砂原料基地。三台山中9条溪涧以“白马溪涧”最长,一条木栈道沿溪涧蜿蜒曲折,环境清幽。
百合堂,三台山地标性建筑,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弧墙采用花瓣形态,喻“百年好合”。是游览和婚庆理想之地。
中华珍奇紫薇文化园,有3个赏花区域,每个区域植10米高大紫薇树,树龄超过200年。古树新花朝气蓬勃,是祈福之地。
三台山由荒山野岭改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可谓山乡巨变,天翻地覆!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获得全国优选旅游項目、 江苏十大新景区等荣誉称号,是宿迁市靓丽的名片,是最美的乡愁。他必将为创建宿迁历史文化名城作出可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