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运河研究所:中国的水下考古实力有多强
video
中国的水下考古实力有多强?传奇商船“南海一号”的水下整体打捞给出了答案。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巨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商船,已出水文物超18万件,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中国国家水下考古队耗时20年、花费3亿元,发明了世界首创的古沉船整体打捞技术,让这艘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的商船重见天日。
南宋初期,一艘满载着瓷器、金银制品等万千货物的商船从泉州港驶出,行驶至广东阳江海面附近失事沉没。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沉船的申请,想在南海寻找东印度公司当年的沉船“莱茵堡号”。随后中国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经过两个多月的探查,“莱茵堡号”依然不见踪影,然而考古工作者们却意外发现了八百多年前那艘从泉州港驶出的货船,并将其命名为“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沉船沉没水深达24米,所处的南海海域每年受台风影响的时间长,若采取原址发掘,每年的作业时间非常短。因此,考古学家创造性地提出“整体打捞”的方式,最基本的思路就是把沉船整个切割、整体打包后包裹在“大箱子”里,再整体起吊出水,运送至可调控环境的博物馆中进行发掘。
“为保护‘南海一号’的文物安全,以及还原当年的航海情况,考古专家们决定制作沉井,用整体打捞的办法将整艘船一起捞出。这一举动是世界水下遗产保护的壮举。国际水下遗产保护协会在中国开会时也曾表示,中国是水下遗产保护的强国!”单霁翔说。
时隔多年,“南海一号”考古发掘领队崔勇仍然对考古发掘的各个重要时间点如数家珍:1987年首次发现、1989年确定沉船位置、2004年决定筹备“整体打捞”方案、2007年整体打捞成功、2013年开启“南海一号”的全面发掘工作,最终发掘出18万件(套)文物,总数超过广东省博物馆的馆藏量。
“南海一号”的文物中其中包含瓷器、金器、银器、铜器、铁器、标本、种子、丝绸等等,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如今,这些稀世珍品如今被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静静地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打捞“南海一号”的意义是综合的,首先它极大推动了中国水下考古学科的建设,为了保护这些水下文物,中国进行了多学科的攻关、跨学科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和先进的经验;同时,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发掘,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主要是一些沿海的城市、码头,只有“南海一号”是出现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一艘完整的沉船,相当于重新向今人展现了一个古代社会单元,“南海一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
保存完好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投射了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和对外交往的繁荣兴旺,说明早在15世纪大航海时代之前,不同文明之间就广泛存在交流,各个地区、各个文明既是传播者,也是受惠者;中国在世界航海史、文化交流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也因交流融合而获益。
如今,在中国大运河等水域都活跃着水下考古人员的身影。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本项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