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夯实社区基础服务,升温“家门口”的大幸福

荔枝新闻 2024-09-14 11:07

特约评论员/周军

一声声问候,一句句嘱托,饱含深情。

9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枣林西社区考察时,同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城市治理一定要夯实社区这个基础,社区建设好了才能真正造福广大居民群众。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万家灯火”。社区为老百姓服务最直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频频走进社区看服务、聊民生、问冷暖,践行“为民爱民”,推动各地牢牢抓住这个人民群众最可感可及的“温暖港湾”,事无巨细做好社区服务,目的就是要让“家门口”的服务更加触手可及,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城乡社区虽小,但全国有65万个城乡社区。不同的社区,都有不同的民生需求,城乡之间也有差异,其服务的精准性、个性化水平等都关乎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老年人的养老,娃的入园、入学,维修、家政、餐饮、美容美发等日常生活需求,都是老百姓牵肠挂肚的“心头事”。年轻人早出晚归,忙碌一天,社区的便利、温馨、贴心服务,无疑是放下“心头事”的最佳“配方”。因此,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无疑是各地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社区治理,一定程度上也考验着法治。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专门针对社区治理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从中央层面推出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到从政策端明确加快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关怀“温度”不断提升,服务半径不断拓展,让人们愈发感受到了“家门口”的“幸福磁场”。法治,让基层治理更有效能,而自治让基层治理更有活力,德治则更加释放温度。

“微服务”激荡“大幸福”。在政策的坚强引领下,各地顺应民生期待、回应群众期盼,贴心做好社区里的服务。兰州市城关区王家庄社区推行“流动议事点”,在为民服务好每一件小事中,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上海多个街道试点“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项功能和设施;江苏苏州开展“五社联动”,围绕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专业服务项目,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各地用好科技赋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集众智、出新招、优服务,满足需求的服务就是最好的服务。放眼望去,全国各地坚持因地制宜,一招一式对准民生需求,把服务做细做精,让社区成为居民最安心的港湾。

民众之需即为改革之向。社区工作任重道远,其承载着满足群众多元化、细致化需求的重任。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区作为全龄友好型的美好生活共同体,对“一老一小”群体的关怀与服务更显迫切与重要。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但说到底,就是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为此,各地亟需强化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并不断优化社区配套设施与服务水平,以精准对接各类需求。

“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典范,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宝贵借鉴与示范。各地当进一步健全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桥头堡”、服务群众的“主心骨”。与此同时,还需因地制宜完善“共治”格局,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参与局面,以更多的真招实策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真正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