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大片“青绿”!近期,小心这种病高发!
中秋小长假来了,很快又是国庆假期,你是不是已经把各种吃吃喝喝的“局”安排上了?浙江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提醒,以往长假后往往会迎来一波痛风患者集中就诊的高峰,大家在双节期间要多多注意,避免痛风爆发让你怀疑人生。
膝盖大片“青绿”,
原来都是小痛风石
沈先生(化名)今年46岁,是一名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讲课是他的日常,但近半个月的左膝关节疼痛,导致长时间站立这件事对他来说越来越吃不消。在浙江医院三墩院区,他被测出尿酸偏高(470μmol/L),也就比成人尿酸正常值的高限420μmol/L多了一些,应该不太要紧吧,可是为什么膝关节动不了了?
沈先生患痛风已十多年,一直未接受规范治疗,这次就诊,其左膝关节不仅红肿热痛,且明显变形、无法屈伸,医生怀疑其关节疼痛的罪魁祸首可能是尿酸盐结晶。听劝接受能谱CT检查后,沈先生自己也被结果“震撼”到——左膝关节大面积被结晶包裹,大片“青绿”蔚为壮观。
浙江医院风湿免疫科黄艳医师介绍,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类代谢性疾病,主要由高尿酸血症引起,以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为特征,同时还伴有小痛风石(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和其他组织中。越到远端的关节,尤其是跖趾、踝、膝关节,血流速度越慢,温度也就比较低,更容易析出结晶,因此,远端肢体关节肿痛是急性痛风的典型表现。
白蒙蒙的“雪花”,
需要骨科专家仔细处理
浙江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袁放主任医师强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已成为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威胁健康的“第四高”,而且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全国痛风患者累计已经超过8000万,而且以每年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预计2030年,国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病人数达到2.4亿人。
像沈先生这类患者,一直以来尿酸虽不是特别高,但体内长期的嘌呤代谢紊乱,仍然使尿酸盐结晶广泛沉积于膝关节腔等的各种组织里。浙江医院骨科(二)主任赵正旭主任医师解释,这类患者由于膝关节内长期大量的尿酸盐结晶,诱发膝关节的非菌性炎症,引起膝盖的红肿热痛、炎性积液,它们对滑膜、韧带、半月板、软骨、骨骼都有明显的刺激与伤害,从而导致患者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屈曲也不完全,不能下蹲和持重,甚至坐便都困难。
赵正旭强调,痛风已累及关节腔,造成滑膜炎性改变,即使随着痛风的缓解,患者炎症反应会有所改善,但是病变的滑膜是下一次痛风发作的温床,极有可能再次引发痛风,况且尿酸盐沉积在滑膜、韧带、软骨组织内,具有腐蚀和破坏作用。
因此,一旦患者确认痛风累及大关节腔及滑膜组织,应尽早行关节清理滑膜切除术。只有这样,再加上血尿酸的控制,才更有利于保护关节功能、防止痛风复发。“在关节镜下,这位患者的膝关节腔内白蒙蒙一片‘雪花’,我们尽可能为其做了大面积的尿酸盐结晶清理。”
在成功接受浙江医院骨科(二)毛谡副主任医师、何荐医师团队为其实施的关节镜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关节松解术后,沈先生的膝关节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目前他已出院回家。
秋风起,蟹脚痒,
痛风易发需警惕
秋风起,蟹脚痒,痛风易发需警惕。为什么是这个季节?袁放解释,主要原因包括气温下降与新陈代谢减缓、饮食结构变化、水分摄入减少等,患者需要注意观察自身情况。
高嘌呤饮食:秋季某些地区有“贴秋膘”的习惯,而许多热量高的食物属高嘌呤食物,这是痛风发生最重要的诱因。尤其秋季常见的螃蟹,含嘌呤较高。
关节受凉受潮:秋风习习,秋雨连绵,关节受凉受潮,极易诱发痛风。
饮酒增加:天气渐渐寒冷,不少人喜欢喝酒暖身。而研究证实,酒精的摄入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且可促进高尿酸血症的发展。
果糖摄入增加:秋季水果品种丰富,不乏柿子、葡萄等富含果糖的水果。但研究发现,过度摄入果糖的患者可表现为尿酸水平升高和痛风发病率增加。
此外,过度劳累、受凉感冒、关节外伤、过度运动、肥胖、药物因素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对诱发痛风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须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