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丨荔枝网评:青春写华章,热血报家国
特约评论员/黄宗跃
金秋十月,国旗招展。在这个象征收获与希望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华诞。国庆,不仅是举国同庆的时刻,更是凝聚民族情感、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契机。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在江苏的足迹,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新时代的爱国情怀,正以“躬身笃行、实干担当”为核心,在治水兴邦的伟业中,在生态保护的实践中,在科技创新的攻坚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芒,为祖国生日献上最诚挚的礼赞。
爱国,是治水安邦的使命传承与时代担当。水是文明之源,亦是兴邦之要。三国时期肇始的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以其“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的千年智慧至今润泽良田,并与现代“河长制”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背后是延续千年的治水责任。及至当代,这份使命更显沉甸。河海大学建校110年来,30万学子如水流深,奔涌不息。“全国超过十分之一的水稻种植区”应用着他们的节水灌溉技术,一年节约的淡水量可“蓄满18座大型水库”;在南水北调这一“国之重器”中,他们的“泵”动力让江水攀上“13层楼的高度”,并确保工程“滴水不漏”。从长江三峡到黄河治理,从“一带一路”水电项目到良渚古城水利考古,凡有水处,皆有河海人“治水报国”的智慧与坚守。他们用行动证明,爱国就是将专业所学,投向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守护江河安澜,赋能永续发展。
爱国,是科技自强的不懈攻坚与绿色智慧。以创新之力突破瓶颈,以科技之光照亮前路。面对太湖底泥这一威胁水质的“隐形病灶”,传统的清淤方式曾一度束手。然而,中国的青年工程师们并未止步。他们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创的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光”。这套硬核技术实现了“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如同给太湖配备了精准的“水下手术刀”和高效的水上“净化工厂”,日清淤量相当于填满3.2个标准泳池,处理后的余水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水质。从昔日“买船挖泥”的无奈,到今日“领跑全球”的跨越,“太湖之光”闪耀的,正是青年一代以科技自立自强守护祖国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和卓越能力。在盐城滨海县的张家河闸站,年轻的90后技术团队运用BIM技术精准安装大型水泵,让智能闸站成为千里淮河的“智慧大脑”,将县城防洪标准大幅提升,这正是爱国情怀在科技赋能的现代治水中的生动写照。
爱国,是精神血脉的薪火相传与躬身力行。爱国,既需要技术的硬支撑,也离不开精神的软实力。在淮安刘老庄纪念园,两代“刘老庄连人”同唱连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从烽火岁月传承至今。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刘老庄连”的荣誉战旗驶过天安门广场,这面浸染着英雄热血的旗帜,正是对为国捐躯先烈最深切的告慰,也是对全体国民最深刻的爱国动员。爱国,也植根于先贤“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理想。张謇先生深知水利人才之于国家的重要性,在他的倡议和主导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南京成立。其“躬行实践”的精神穿越百年,依然滋养着这片土地。今天,在昆山吴淞江整治工程的金淞田趣园,水利工程与城市休闲空间完美融合;在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让世界最大内陆国拥有了“出海口”,编织起横跨亚欧的贸易网络。这些成就,无不是当代青年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务实行动。
大江奔流,不舍昼夜;青春奋斗,亦无终时。从“微笑天使”江豚在新济洲的频频现身,到“太湖之光”的碧波重焕;从千年赤山湖的智慧滋养,到现代“智慧水网”的精密调控,江苏大地上的一幅幅画卷,正是无数青年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的真实缩影。在祖国华诞之际,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广袤大地,是书写青春华章最广阔的纸卷;民族复兴的伟业,是挥洒热血汗水最辉煌的舞台。当青春浪花汇入时代洪流,将积聚起磅礴力量,推动中华巨轮在新时代的航程中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