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首家!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前期考察

荔枝新闻 2025-10-20 18:08

记者今天(10月20日)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获悉,10月12日至15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组赴学院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前期考察。在首轮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前期考察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中,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第一所高校。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由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组织,旨在评估和确保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标准符合国家要求。通过认证的高校将上报至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名录,标志着这所高校的医学教育质量获得国际认可,毕业生执业资格与学历资质可实现全球通行。

深化校院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高地

1999年,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在南京创办,为响应省委、省政府“振兴苏北”发展战略,助力连云港医药产业提升及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南京医科大学和连云港市政府签署合作举办康达学院协议,并于2013年正式迁址连云港办学。秉承“厚基础、强实践、尚人文、精技能”的办学理念,学院锚定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扎根基层的医药卫生人才。

突破临床教学资源的局限,是众多民办医学院校发展的关键命题。迁址连云港办学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与地方政府、医疗单位构建了深度融合、共生共长的发展格局,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程承担临床教学,以紧密型附属医院身份与学院实施“交叉任职”“师资互融”和“教学融合”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从“理念同心”到“管理同频”跃升。此举使临床教学从医院的“附加任务”转变为“核心职能”,打破院校壁垒、加强医教协同,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医学人才的实践教学以及培养过程的完整性。

值得一提的是,康达学院在共享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教学资源基础上,积极推动在连云港、淮安、宿迁三地建设学院紧密型附属医院,构建以医院为核心,多驻点班为支撑的“3+X”育人体系,实现高度的校院融合和协同育人。 “院中有校、校中有院”的育人生态确保每一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都能获得充足、优质的临床实践机会,有效提升了学生胜任力。

锚定基层服务,培养应用型卫生人才

在南京医科大学“顶天立地”的办学蓝图中,康达学院坚定地走在“立地”的道路上,始终以培养扎根基层的应用型人才为使命。为精准对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迫切需求,学院自2018年起承担江苏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工作,生源覆盖全省除南京市以外的全部设区市。针对该类医学生培养,学院加强与各地卫健部门的联系,专门增设了《基层医疗卫生概论》《全科医学概论》《妇幼保健学》《慢病管理》《中医养生》等极具应用特色的课程,使其知识结构紧密贴合基层实际。

为精准回应基层呼唤,康达学院与多所医院合作开设“急诊医学”“麻醉学”等加修课程,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得相应证书,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就业优势。2025届临床医学专业的唐希悦同学毕业后参加了西部计划,去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恰尔隆镇卫生院。“招聘时不乏名牌大学的竞争者,但加修急诊医学课程的简历背景为我加分不少。”工作中,她将课程所培养的快速评估、应急决策及人文关怀能力充分应用于实践中,得到工作单位的认可。

近年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注重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理念深度融入培养方案,构建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临床实践体系。从低年级“感知临床”的职业启蒙,到中年级“衔接临床”的思维构建,再到高年级“驻点临床”的实战锤炼,形成了有序递进的培养阶梯。例如入学初在生命科学馆开展临床启蒙教育,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新生急救技能训练》《初级临床实践》等课程,组织学生进入医院门诊、病房,观摩诊疗流程,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在真实场景中激发医学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为将真实的病例和诊疗思维带入课堂,学院安排富有临床经验的医生直接承担低年级基础医学核心课程教学,“早临床”这一理念在三尺讲台深植于教学生活。

育人成效显著,交出民办医学教育答卷

近五年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平均升学率达35%,众多毕业生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高校深造,为我国医药事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在就业方面,学院基层就业率达41%,万余名毕业生扎根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服务百姓健康。与此同时,学院师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包括入选“火星500”计划的中国航天员教员王跃,参与南北极科考的随行医生王佳怡,两度赴藏开展对口帮扶与抗疫工作的高鹏,在高铁站勇救昏迷乘客并获评“中国好人”的孙嘉宁,以及作为中国(江苏)第35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成员远赴非洲开展医疗支援的张传钰老师等,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本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前期考察,既是对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办学水平的一次全面检视,也是一次助力学院厘清发展短板的契机,为规划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科学依据。学院将秉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原则,深化特色化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健康中国”提供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支撑。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黄迪

通讯员 | 孙艳 王雪晴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李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