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在苏州启幕
video
10月27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在苏州开幕。本次活动聚焦国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开幕式上发布了“江苏省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十大成果”,涵盖新能源、精准医疗、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前沿领域。其中,由苏州大学牵头共建的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为亮点。该实验室于2020年由苏州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与葡萄牙埃武拉大学共同组建,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唯一的国家级联合实验室。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王诗若介绍道:“葡萄牙团队在文化遗产无损检测与材料分析方面优势显著,而我们重点聚焦于将检测成果转化为实际可用的修复产品,推动科研真正落地。”他举例指出,围绕东吴大学旧址等项目的保护,学校联合苏州本地材料创新企业,共同推进无损检测技术向修复产品的转化,提升遗产保护的实效性。
同期,“江苏—非洲高校合作联盟”成立。该联盟由南京工业大学与约翰内斯堡大学共同发起,汇聚江苏13所高校与非洲13国的23所院校,致力于构建中非人才联合培养与科技协同创新的合作平台。“联盟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强化联合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人类共同课题,深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筑牢中非友好的社会根基。”南京工业大学校长蒋军成说。

作为此次活动的牵头单位,苏州大学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的跨学科优势,整合建筑、材料、计算机等多领域资源,在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苏州大学校长张桥说:“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校企协同,推动创新活动走进校园、课堂融入企业,培养能够‘拥抱企业、引领产业、改变世界’的高素质工科人才。”
据悉,交流周期间,江苏19所高校将围绕信息通信、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关键领域举办9场学术交流与校企对接活动。自2023年起,该活动已累计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代表参与,在智能制造、能源与新材料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有效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交流周显著提升了高校国际化水平,未来将持续引进全球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记者 | 吴帆
编辑 | 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