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变“服务区”!泰州市姜堰区中小学“微改造”做出大文章

荔枝新闻 2025-11-12 12:20

11月11日中午12时许,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中校门口,初二女生金诺一端着妈妈送来的热菜热汤热饭,坐在蓝色温馨小屋里的桌椅前,惬意地品尝起“妈妈的味道”,热气氤氲间,脸上满是安心。

没有了往日挤在传达室的局促、蹲在路边的狼狈,更不必趴在电动车车座上“三扒两咽”……这一温暖的“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姜堰区多所中小学校门口的日常。

从解决“车上、路边就餐”“风吹雨淋接送”等民生小事入手,姜堰教育系统打破校园边界,将教育服务延伸至校门之外,用“校门口文化”书写出“以生为本”的生动答卷。

从“路边将就”到“棚下讲究”:一个源于“窘迫”的主动破局

过去,姜堰区中小学对校门外侧公共区域的管理,仅停留在交通疏导、安全巡查、卫生保洁层面。近年来,随着生源增长,家长送餐需求日渐突出:学校食堂批量制作的菜品难以兼顾口味多样性;部分孩子有过敏、饮食禁忌或慢性疾病,需要定制化餐食;对家近的家庭而言,送餐更是可以兼顾营养与亲子短暂陪伴的选择。随之而来的是,“校门口”的问题愈发显露:烈日下,学生四处寻找阴凉;北风起,家长用身子做“挡风墙”,阴雨天,家长湿了身子,也得护住饭菜。

“不能让孩子在车上、路边将就吃饭。”这样的声音,在姜堰四中、实验初中等校的教职工会上被反复提起。老师们利用午休蹲点观察,记录不同年级学生的就餐时段;家长会时,特意留出时间了解家长送餐难处;一些老师甚至与学生一起体验“路边就餐”。“沉浸式”的现场感受让姜堰教育人达成共识:教育的责任不能止步于校门,学生的需求在哪里,教育的温暖就该延伸到哪里。正是这种“以生为本”的底层视角,触发姜堰各校陆续启动校门口区域优化,从单一保障转向综合服务,一场围绕“校门口”的变革自2024年起悄然展开。

从“单点突破”到“多校开花”:一场成于“协同”的全面焕新

作为著名的“教育之乡”,泰州姜堰区一直被外界所关注,人们的视线往往聚焦于校园内、课堂上。而今,在姜堰区中小学校门口,“暖心风景”处处可见。实验初中把校门口老旧车棚拆了重建,改成集餐吧、书吧和车辆存放区于一体的护学空间,明亮灯光下,学生们再也不用在花圃边露天吃饭;康华小学找社区“搭把手”,在一路之隔的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护学空间,家长等孩子时可以在阅读区看书,雨天不用再站在路边淋雨;南苑学校的“爱心小屋”里,照明灯根据家长建议调亮,遇上大雨天,学校还会开放公共教室,让家长和孩子进校吃饭。

这份校门口的焕新工程,源自姜堰教育系统的“上下联动”。区教育局不搞“一刀切”,而是在四中、实验初中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观摩,逐步推开。中小学因地制宜,一校一策:资金不够,就联合街道、找寻爱心企业助力;场地有限,就鼓励学校挖潜,将空余教室中午腾出来当临时就餐区,闲置角落改成小型护学空间。面对家长提出的“护学空间座椅少”“部分大棚防风差”等问题,教育局收集一条、解决一条,让服务跟着需求变。

从“空间焕新”到“温度延伸”:一次归于“民心”的真诚互动

从“挤、蹲、趴”到“安、暖、舒”,姜堰区校门口的悄然变化,藏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深层逻辑。作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姜堰一直把“学生需求”放在首位。在他们看来,优质教育不只是课堂上的知识点,更是学生吃饭时的遮阳棚、家长等候时的休息区,是值班老师顺手递来的纸巾,是周边饭店主动留出的歇脚位。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投入”,让教育温度触达了最细微的民生需求。正如实验初中学生家长吴秋云所说:“以前铁皮棚下风雨难挡、冬冷夏热,现在就餐环境极大改善,感谢学校,感谢社区!”而这份从“校内”到“校外”的服务延伸,也让“教育立区”的战略,在一件件民生小事里落地生根,让“校门口文化”成为姜堰教育“以生为本”的最新名片。

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东表示:“校门内承载教育使命,校门外彰显人文关怀。聚焦家长送餐便利、学生通勤安全等民生细节,既是校园周边治理的初心所在,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实践。这种‘多想一步、多做一点’的服务理念,正是‘姜堰教育’传递城市温度的暖心注脚。”

【教育点评】

这一次校园采风,记者为什么会流连于姜堰区中小学的校门口?因为这里有独特的风景,暖心的文化,没有了学生往常挤传达室、蹲路边、趴车座的窘迫,取而代之的是遮阳棚下的安心就餐、护学亭里的从容等候。

校门口的风景里,读出“教育之乡”三个亮点——

其一,突破边界,服务“出圈”。姜堰打破“校门即教育边界、责任边界、服务边界”的认知,将服务延伸至“校门外侧公共区域”,将学生“吃饭难”、家长“等候苦”纳入教育服务范畴。从四中的“爱心就餐点”到南苑学校的“爱心小屋”,用具体举措证明:教育的责任,不该被一道校门“框”住。

其二,多方联动,温暖“聚合”。不是学校“单打独斗”,而是联合社区建护学空间、动员商户开放休息区、寻求爱心企业资金支持,形成“校社协同”的服务网络。这种合力,让校门口从“管理盲区”变成了“服务枢纽”,也让教育有了更多可触可感的人文温度。

其三,小事入手,初心“落地”。作为“教育之乡”,姜堰没有只盯着“大成果”,反而将校门口的“吃饭”“等候”放在心上。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恰恰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生动实践。优质教育从不是宏大概念,它就藏在学生安心吃饭的热乎气中,藏在家长从容等候的踏实感中,藏在每一个民生需求的即时回应中。

记者 | 江苏教育频道 周云龙 李子祥 廖君君 史海宁

通讯员 | 马军 钱佳俊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李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