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注入“指尖技艺” 江苏工美打开新未来
11月7日-9日,第十六届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9号馆举行。此次展会汇聚了全省500余家展商、超万件工艺美术作品,同时,还新增了“非遗”特装专区,从苏绣的“针尖芭蕾”到紫砂的“泥巴魔法”,从红木雕刻的“鬼斧神工”到水晶艺术的“七彩幻梦”,全省工美行业的30多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组成了江苏的“非遗天团”,令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江苏作为全国工艺美术的璀璨明珠,拥有涵盖11大门类、近4000个品种的丰富工艺美术资源。如何不断推陈出新?7日下午,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与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与AI同行——江苏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展场同步举行,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专家共议人工智能与传统手工艺的融合路径。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孙捷提出,AI正把时尚从“艺术设计”推向“交叉学科设计”,形成“新质时尚力”与“设计驱动型创新”双引擎。他认为,虚拟时尚与现实时尚互补,可在“可持续、智慧化、社会创新”三大方向上重构产业生态。
“手工艺术的核心魅力在于感知与情感的深度连接,AI多模态感知技术能够把文化体验从‘视觉中心’扩展到触摸、声音、嗅觉等多维互动,使工艺美术在疗愈与传承中释放更大价值。”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智能应用研究部主任杨溟表示。

江南大学中国紫砂艺术设计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无锡供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雨航提出,行业长期面临“数字化门槛高、设计工具复杂”等痛点,AIGC技术通过文字、草图、参考图即可秒级生成方案,显著降低创作门槛。“创新主体始终是人,AIGC只是辅助工具。”现场他还展示了AIGC在紫砂、陶瓷及非遗美育中的最新应用案例。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庆介绍,南艺已构建覆盖“编程与设计—参数化设计—AIGC时尚设计”的课程体系,通过“灵感输入—AI生成—参数优化—实物呈现”的完整流程,训练学生掌握算法逻辑与智能设计方法,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协同创新。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丁凤云
图片来源 | 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