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一年间】全国人大代表高德荣:心怀“国之大者” 传递农民心声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扎根小麦育种领域三十多年。一直以来,他躬身田间地头,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传递基层农民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心声,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积极建言献策。系列报道《履职一年间》,今天(3月1日)走进全国人大代表高德荣的履职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 高德荣(右)
一大早,当记者见到高德荣的时候,他正在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和扬州瑞利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瑞琪一起踏田查看、深入调研。
“高代表,你看今年我们遇到的这个情况,就是小麦种下去连续接近100天了,都没有效的降雨。”
“是的,前面一直没下雨,我们担心会在小麦开花的后期下雨,这样就容易引起倒伏,也容易引起赤霉病重发……”
这是高德荣与王瑞琪的对话,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当前正值冬小麦返青关键期,接连少雨天气,让小麦生长遭受考验。由于种植了由高德荣培育的“扬麦33”这一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的高产小麦品种,加上应用了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技术,这片田块长势良好。
高德荣专业的解答,让王琪瑞逐渐打开了话匣子。交谈中,王瑞琪表示,自己对惠农补贴政策,尤其是农机具的补贴政策十分关注:“我觉得对于高质量、高精度的播种机是不是可以实行高补,而对播种、出芽、镇压效率比较低的农机具就是不补贴,我们通过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来把现代农业往高质量上面发展。”
“你这个讲得非常对,就是说对好的机械进行补贴,对于不好的机械进行淘汰……”对此,高德荣一一记录在案,接下来他将紧锣密鼓地完善相关建议,准备把这份社情民意带去全国两会,“优化惠农补贴政策,为了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播种质量,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犁耕深翻还田的实施范围,并适度提高补贴标准,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应用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技术的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
随后,高德荣又赶到扬州稻麦综合示范基地,和当地植保站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小麦当前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扬州市江都区农技推广中心张彦向高德荣介绍:“目前我们江都区在病虫监测这一块非常重视,我们江都区全区也是设置了7到8个病虫监测点。但是我们在人员方面还是有一些紧缺,比如说新老断层的问题。”
高德荣认真聆听,详细记录。他说,植物病虫疫情是事关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这一年来,他多次前往苏州、常州等江苏各地,基于此做了充分调研,希望能够加快植物保护立法工作:“希望统筹植物病虫害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植物病虫害预防与控制等工作,为科学、绿色、安全的植物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高德荣关注的农业议题,涵盖粮食安全、种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增收等多个关键领域。
这一年来,他深入江苏乃至全国各地的乡村田头、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地进行调研。他与农民、农业工作者、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他还通过举办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利用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高德荣表示,他将步履不停,以高质量履职尽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多做贡献:“我会把平常工作中、调研中所遇到的农业农村方面的一些问题、一些呼声,整理成建议或者议案带到全国两会上去,为‘三农’持续发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声。”
【记者手记】
肤色黝黑、笑容亲切,对待农民更是犹如亲朋好友,这是在采访中,高德荣代表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科研领域,由高德荣带头培育的“扬麦33”, 不仅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而且产量表现优异。这一成果不仅巩固了我国在抗赤霉病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更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实的防线。此后,他带领团队乘胜追击,育成 “全优生”“扬麦 39”“扬麦 46” 等小麦品种,实现了产量、抗性和品质的协同提升。
在他看来,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受益,助力他们增收致富。而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他更是一年四季、酷暑严寒,都奔波在田间地头,密切关注农民的急难愁盼,为农民鼓与呼。
高德荣说,他将继续怀揣着服务“三农”的赤子之心,深入调研、积极建言,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幸福而不懈努力,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共同描绘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新画卷。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 记者/孙昕 通讯员/胡荣利 龚盛儒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