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堂:以文化人,以行践知,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样态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2025-03-14 15:59

行走的思政课堂:

以文化人,以行践知,

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样态

阳春三月,扬州城在古韵与现代风尚的交织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思政教育也在此迎来全新色彩。为积极响应扬州市教育局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践行“校家社协同育人”理念,近日,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初一年级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踏上了别开生面的 “行走的思政课堂” 征程。活动以“红色教育少年行,传统文化润心田”为主题,以红色教育培根铸魂,以传统文化启智润心。活动依托扬州本土资源,通过校馆融合、跨学科实践、非遗体验等形式,构建“小课堂”与“大时代”同频共振的育人新格局,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样态。

图片

图片

一、寻访红色印记,厚植家国情怀。

图片

学生通过实地探访江上青烈士生平事迹,沉浸式学习革命精神。馆内陈列的烈士诗作《饿是武器》《卢沟晓月》等,展现了其“家国灾难除”的赤子情怀与革命斗志。学生们驻足凝视展品,聆听讲解,深刻体会到先烈“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信念。活动中,树人学校的学生以红色诗词诵读、历史场景还原、互动研讨等方式,感悟烈士“碧血映丹心”的报国情怀,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毓贤尚廉展示馆内,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聆听着从隋唐至近代 24 位街区内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隋唐文脉的《昭明文选》、岳飞旌忠寺的忠义传说、史可法“我史督师也”的凛然气节,通过3D影像与数字展陈生动再现,让学子们沉浸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长卷。学生们驻足于“曹李治学”展区,感受清代陈氏“父子传胪”的勤勉家风;在沉浸式影院里,与先贤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体悟“崇善尚廉”不仅是历史回响,更是时代召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入阮元家庙,学生们驻足于“一代名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的展板前,聆听讲解员讲述阮元“为官清廉、治学严谨”的生平。展厅内,泛黄的家书手稿、斑驳的匾额楹联,无声诉说着阮氏家族“诗书传家、崇文重教”的基因密码。学生们轻抚展柜,仿佛触摸到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移步扬州家风展示馆,光影交错间,历代名门望族的家规家训跃然眼前。互动环节中,同学们争相分享自家故事:有的讲述祖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勤俭,有的提及父母“诚信待人、知恩图报”的叮嘱。朴素的话语里,流淌着中华家风的生生不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共筑责任担当,校家社协同育人。

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基地以“运河思政·百校百馆”项目为依托,打造校家社共育新范式。不仅涵盖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中心、扬州市生命安全与健康体验教育中心及扬州教育党建展示中心。在基地内,同学们参观校家社协同育人历史馆,沿着扬州教育发展的脉络,深刻认识到协同育人在新时代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实践馆的互动体验区更是精彩纷呈。在生命安全与健康体验区,同学们认真学习自救互救技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科技创新体验区,亲手操作科技设备,感受科技的魅力与神奇,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为未来成长注入科技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同时,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协同育人故事、学习生命安全知识、明晰党建发展脉络,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非遗实践赋能,点亮文化自信。

行走的思政课堂结合非遗实践课程,树人学校学生通过亲手实践,将非遗技艺与劳动教育结合,深化对“扬州工”精神的理解,助力运河文化焕发新活力。树人学校的非遗实践课堂里,盆景的苍劲、茶香的氤氲、水墨的淋漓、篆刻的铿锵、珐琅的璀璨、螺钿的斑斓——六种非遗技艺如星河倾泻,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灵动,化作少年指尖的跃动。

1.一木一景,盆景里藏山河

扬派盆景的课堂上,学生们手持剪刀,凝神修剪枝叶,仿佛在方寸陶盆中雕琢微缩的天地。老桩新芽的对比间,学生们体悟“缩龙成寸”的哲学,更在老师“以形写意”的引导下,将自然山水凝练为案头的诗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一壶一盏,茶香中品岁月

茶艺室内,铜壶煮水的咕嘟声与竹勺分茶的清响交织成韵。学生们从温杯、投茶到“凤凰三点头”的注水,从茶汤的苦涩回甘中,读懂“和敬清寂”的东方智慧。

图片

图片

3.一笔一墨,丹青间绘乾坤

中国画课堂上,学生们以羊毫蘸取赭石、花青,或皴擦山石的肌理,或点染梅花的清雅。老师以“墨分五色”为引,示范如何以水为媒,让黑白灰的层次晕染出烟雨江南的朦胧。

图片

图片

4.一刀一石,篆刻中刻春秋

篆刻教室内,金石之声清脆如磬。学生们俯身于青田石上,执刀如笔,逆锋推刻。从印稿反写到冲切刀法的转换,方寸印面渐显“金石永寿”的浑厚。

图片

图片

图片

5.一丝一彩,珐琅上秀斑斓

掐丝珐琅工作台前,铜丝与釉彩交织成画。学生们屏息捻起金丝,沿敦煌藻井纹样弯折勾勒,细如发丝的线条蜿蜒成九色鹿的灵动、飞天衣袂的飘逸。

图片

图片

图片

6.一贝一光,螺钿中嵌星河

螺钿工艺课上,贝母的虹彩在指尖流转。学生们将打磨至蝉翼般纤薄的螺片,镶嵌于浅金胎底,制成胸针或发簪。光影变幻间,一件螺钿蝴蝶胸针泛起虹晕,恰如“螺钿妆成翡翠光”的古诗再现。

图片

图片

这些课堂不仅是技艺的传习,更是一场文化的溯源——少年们以青春为火,煅烧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窑变,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的胎体上,绽放出灼灼其华的生命力。

行走中育人,实践中成长。树人学校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将红色基因、传统文化、非遗技艺融入育人实践,推动“以文化人、以行践知”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未来,树人学校将继续挖掘资源,深化校馆合作,让思政教育在更广阔的空间中焕发生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