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八项规定”何以深刻改变中国
特约评论员/朱波
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12年多过去了,这场以“徙木立信”开局的作风革命,重塑了中国的政治生态与社会风貌。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遏制“车轮上的铺张”,从清除“会所中的歪风”到荡涤“节日里的腐败”,“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成为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
“破旧立新,铁规生威”。“八项规定”施行前,人们时常叹息几百个红头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公务接待成为“无底洞”,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屡禁不止。办公用房超标、会议泛滥、文件冗长等问题普遍存在,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材料大战”,群众办事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困境。“八项规定”的出台,直指这些沉疴积弊。中央政治局以上率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零容忍”态度执纪问责。数据显示,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76.8万件、处分62.8万人。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公款旅游等顽疾被逐一击破。高压态势下,“天价茶”“烟票”“蟹券”等隐形变异“四风”问题露头即被打,党员干部逐渐形成“越到节点越要自律”的自觉。
化风成俗:从“为官不易”到“为民务实”。“八项规定”的深化,不仅在于“破”,更在于“立”。党风政风的净化,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整体转向。过去占据西湖景区的高档会所转型为大众茶馆,公车喷涂标志、定点封存,办公面积严格压缩,干部从“讲排场”转向“比实绩”。尤其是政务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让群众办事从“跑断腿”变为“一窗通办”。如浙江宁波江北区推出的“一件事”办理机制,为企业节约68.2%的时间成本。基层干部得以摆脱“文山会海”,把更多精力投入民生服务。这些变化,让“官本位”思维逐渐消解,“民本位”理念深入人心。
固本培元:从“制度约束”到“文化自觉”。“八项规定”的生命力,源于其与制度建设、文化滋养的深度融合。从中央层面来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相继出台,将作风要求固化为纪律红线;地方实践中,浙江衢州市推行“公务餐”改革,干部跨区域公务一律扫码自费就餐,接待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20分钟;河南温县通过乡规民约整治婚丧大操大办,人情消费压力锐减。与此同时,廉洁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红色精神、爱廉家风等活动,将文明新风尚融入社会肌理。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坚持“常”“长”二字,做到常抓不懈,以“钉钉子精神”盯紧重要节点;保持长效治理,通过基层观测点、数字化监督等手段巩固成果。唯有如此,方能避免“雨过地皮湿”,让清廉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基因。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其力量源于“以上率下”的政治勇气、“抓铁有痕”的执行决心,更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这场作风革命不仅重塑了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更激活了全社会崇清尚俭的文化自觉。当我们站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八项规定依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它深刻启示我们:唯有以制度固根本,以文化润人心,方能涵养一个风清气正的中国。(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