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工位”无缝对接 产教融合共育匠才

荔枝新闻 2025-04-02 17:10

在智能制造车间里调试工业机器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生产线全流程,带着企业真实项目完成毕业设计……这些都是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4月2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全国首所县办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见证职业教育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生动样本。

作为县域高职院校的改革先锋,沙洲职业工学院以“教育链对接产业链”为核心办学理念,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构建起"岗课赛证融通、产学研用一体"的育人新模式。这种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时空壁垒,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课堂直通车间:实训课里走出技术骨干】

“这套智能设备控制系统,和我大三实训时调试的设备原理相通。”在国泰新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沙洲职业工学院2018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王铖铠正带领团队进行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的迭代升级。作为校企双导师制培养的受益者,他在校期间就参与开发了某制造企业的设备监控系统开发项目,这段经历让他毕业后迅速成长为国泰新点研发三部经理助理。

像王铖铠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沙洲职业工学院通过“基础+核心+拓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工业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与沙钢集团等45家企业共建了8个综合实训项目,新能源车冷却模组智能产线装调等实战内容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掌握企业亟需的“硬技能”。近三年来,超60%学生入职半年内就成为技术骨干。

【四链融合: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走进沙洲职业工学院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大二学生左胜正通过远程运维系统实时监测800公里外钢铁厂的生产数据。他告诉记者,通过学校系统的训练与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智能化产线组网系统,学会使用NX等软件进行生产线系统的仿真与调试,更凭借自己掌握的技术,实现各功能单元的全流程自动化。

在校企双元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学生设计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已直接应用于企业的最新软件开发与智能设备研发项目。来自国泰新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导师李强展示着校企合作开发的智能交互模型,并介绍道:“近几年来,学院与我们企业联合开发了2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8类综合实训项目,培养的100余名毕业生已成为区域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

该校数字化与微电子学院智能控制技术教研室主任丁惠忠说:“这里集成了虚拟仿真平台、企业真实项目以及‘1+X’证书考核系统,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行业最先进的科技与趋势。”他坦言,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摸索,学院已成功构建了“学、训、赛、产”闭环培养链,实现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无缝衔接。

【双向赋能:博士团队进车间 企业工程师上讲台】

在苏州同大机械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里,学院博士团队正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攻关智能传感器优化项目。这种“科研共研、人才共育”的模式,不仅催生了工信部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城市数字驾驶舱平台”,还让教师团队每年平均参与企业技术攻关5项,申报专利15项。

“企业工程师带来的不是课本案例,而是浸润着数据流的实战经验。”该校数字化与微电子学院院长许礼捷介绍,学院组建了一支近200人的“双师型”队伍,企业专家每年平均授课120课时,将政企数字化、智能产线改造等28项新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资源。与此同时,教师每年前往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践浸润,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零时差”对接。

【向新而行:培育新质生产力生力军】

随着“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沙洲职业工学院正瞄准新赛道加速布局:通过设立5个企业学院深化现场工程师培养,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每年为区域输送200名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即战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沙洲职业工学院副院长刘俭表示,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持续巩固现有5个企业学院和17个冠名班的建设成果。通过校企双师协同育人模式,精准对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重点推进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针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趋势,系统化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从课桌到工位,从实训台到生产线,沙洲职业工学院的产教融合实践正在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边界。学院通过深度融合校园智慧与车间经验,不仅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时代命题,更开辟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高速公路”。当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实现同频共振,一幅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腾飞的生动画卷,正在这片创新热土上徐徐展开。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记者/戴超 红林 编辑/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