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旅游更贴心友好,老有所乐更“触手可及”
“一路上有导游贴心陪伴,还能入住星级酒店,品尝特色农家菜,想得太周到了!”据上观新闻报道,近日,上海推出首批“老年友好型”旅游线路,350位银发游客乘大巴启程,开启为期两到三天的精彩旅程。
这一专门为“银发族”准备的旅行体验,可以说是当下银发旅游热的一个缩影。这个春天,越来越多“银发族”踏上旅途——从跟团游、自驾行到乘坐“银发列车”,老年人正以多种方式追寻“诗与远方”,同时带动大量适老化旅游产品持续升温。
“银发旅游”的热度与市场潜力,从数据中可见一斑。根据全国老龄委的数据,银发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老年旅游正在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而从“银发列车”的运行情况来看,2024年,国铁集团共组织开行旅游列车1860列,运送游客超100万人次,其中老年游客占比近八成,部分线路旺季甚至“一座难求”。不难看出,“银发旅游”炙手可热,甚至可能在未来持续释放增长动能。
满足“银发族”的旅游需求,不仅有助于提升其晚年生活质量,也能为提振消费注入动力。一方面,对有些“银发族”而言,旅游不是偶然为之,而是追求“老有所乐”生活方式的“刚需”之一;另一方面,不少银发游客倾向“慢节奏”的旅行,喜欢“驻扎”当地“深度游”,这往往能够给当地住宿、餐饮、文旅产品等带来持续消费,成为城市文旅经济的重要拉动力量。
进一步开发“老年友好型”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要深入了解并挖掘“银发族”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他们多数身体状况良好,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有时间、有意愿“说走就走”,他们兴趣广泛、注重体验,更愿意为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买单”。这就对旅游产业的适老化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旅游企业应加快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银发旅游产品,满足老年人“深度游”“慢节奏”“重体验”的出行偏好。目前,很多旅游机构推出的老年游客产品往往还停留在单一的“观光游”层面,而事实上,越来越多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县域游、微度假、康养游等形式,偏爱历史类、怀旧型等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谁能精准把握这些多元化需求,为不同兴趣、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群体提供定制化出行方案,谁就能在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中抢占先机。
当然,也要现实中老年人旅游可能面临的一些“障碍”。比如,不少景区在适老化改造方面仍存在短板——如洗手间没有扶手、休息设施不足等;“数字鸿沟”问题仍较突出——许多银发游客不熟悉智能设备,难以完成线上预约、扫码购票等流程;部分旅行社对70岁以上老人设定报团门槛,要求家属陪同、签署免责协议等,有的甚至拒绝接待……这些问题都需引起重视。相关部门、企业与景区等应协同发力,提升适老化改造水平,让老年游客能更顺畅地融入现代旅游消费场景,同时可以考虑针对“年龄担忧”等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让更多老年人能更安全、轻松地享受旅途时光。
当前,我国正处于“轻老阶段”,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0至69岁的活力老人。做好银发旅游,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之一,也有助于在优化适老化服务,打造包容、多元、便捷出行环境过程中,为未来夯实基础。提前谋划、持续发力,“老有所乐”的美好图景会更多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