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连车间,文化润心田 南通理工学院打造多维育人新范式

荔枝新闻 2025-04-26 22:10

4月25日,南通理工学院“媒体进校园”活动举行,媒体记者走进南通理工学院南通校区,通过实地探访,解码这所应用型高校如何以“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卓越生态”的特色,打造人才培养的创新范式。

产教融合:从课堂到职场的“无缝对接”

来到工程训练中心,五轴数控机床正高速运转,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加工精密零件。展示柜里,机械学院学生通过激光切割、3D打印等创造的作品琳琅满目,以丰富的先进制造设备和前沿制造技术,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系统的工程思维。

“我们和国盛这样的企业也有合作,他们把订单放在我们这里制造,不仅可以给学生增加实践锻炼机会,还可以促进产教融合。”学院老师告诉记者,五面体龙门加工中心让学生体验现代机加工的先进,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资源。

在南通理工学院,这样的产学研实践还有很多。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能源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部分学生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前三年在校夯实基础,寒暑假赴企业实践,第四年直接进入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实现“真题、真做、真用”。用友数智学院根据企业需求将数智化人才培养完全融入到新的培养方案中,并且在实践教学中注入大量企业师资力量,促进了育人模式的创新突破。

目前,学校已与企业共建9个校级产业学院,包括宏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京东智慧电商物流产业学院、船舶设计产业学院等。学校还建有校外实习基地160多个,2021年以来,共建校企研发平台20多家,如与中远海运船务公司合作共建的“中远海运船期与海洋工程设计实器室”。从2024届开始,校企双导师的指导比例不低于30%,推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预就业“三位一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专业近三年就业质量比较好,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达98%以上。”南通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政府督导专员江应中表示。

文化浸润:非遗传承与思政教育的“双轮驱动”

作为一所理工科专业占比超70%的学校,南通理工学院丰富的文化浸润并不输文科类院校。校史馆、党建思政馆、张謇文化教育馆、雷锋馆、养成教育馆、思政广场……南通校区的多个场馆坐落于精细设计的校园小径间,在春季中呈现出昂扬的生机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据悉,学校打造“党建+思政”育人双支点,把思政课搬进场馆,用浸润式教育提高育人成效。将各类场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经常举办专业展览、学术讲座、技能培训、艺术设计展览、科普讲座等活动,不断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在网络全景展馆,学生还能“云游”全国著名红色展馆,多角度、全方面感受红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南通理工学院打造出“海安花鼓”品牌活动,在文化育人的同时传承和发扬南通当地的传统非遗,已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此外,南通理工学院也举行了张謇奖书法展、紫琅大讲坛、教职工演讲比赛、学生文化艺术节等多个品牌活动。

这些品牌活动的开展为学校形成系统、鲜活、生动的美育资源库奠定了扎实基础。学校还将蓝印花布、板鹞风筝、沈寿刺绣等地方特色非遗项目“请进”南通校区,划拨专门区域,建立工作室,开设公共选修课,并借助各类展馆,进行系列展览和比赛,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质量筑基:2.5亿投入锻造“硬核”育人生态

“学生有出路,学校才有出路。”这句话体现了学校生存的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南通理工学院坚守“真心办学 良心育人”,坚持“质量立校”,着力打造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并使之内化于心、固化于制、显化于物、外化于行。

记者在学校“健康一号”公寓现场看到,门口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墙上的电子屏实时显示公寓总人数、在寝人数、外出人数、请假人数等,进出记录直观呈现,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安全。宿舍的现代化管理是南通理工“显化于物”建设的缩影——用优美的环境感染学生、用完善便捷的基础设施服务师生、用先进前沿的仪器设备助力成长是学校始终坚持的理念,据介绍,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5亿元。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阐明了学校办学的宗旨,“立一等品格学一等技能 创一等事业”表明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公益原则的办学观、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观、坚持不求回报的价值观和坚持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则系统地回答了办学的初心和原则。正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的价值追求,为学校质量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凝聚更广泛共识奠定扎实基础。

机器人、标准化、智能制造、大数据……自从2014年南通理工学院正式升本以来,不断跟随时代突破演进,目前的57个本科专业,均围绕江苏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体系及南通市“533”重点产业布局进行设置。

媒体此行见证了课堂与生产线的共振,更触摸到一所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的创新脉搏。校长程纯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化“向海发展、向新突破”战略,重点布局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低空经济等领域,为丰富应用型高校科研创新贡献更多智慧,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跃入“生产线”。

   (来源:江苏广电南通中心站/徐静瑄 编辑/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