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数字技术让方言文化“破圈”又“出圈”
特约评论员/章平周
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区的方言,承载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许多地方方言正以惊人的速度消逝。为保护方言,江苏多地利用数字技术唤醒乡音、留住乡愁。如皋推出“方言文化沉浸课程”,以童谣唤醒孩子们血脉里的“乡情”;无锡推出会说无锡话的“AI助手”;苏州利用AI技术促进方言在文旅、健康、社区等多场景复苏……一句句浓浓的乡音,既散发着故土的芬芳,也镌刻出内心深处的乡愁。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方言文化插上了数字翅膀,让方言文化“破圈”又“出圈”。
数字技术搭建方言文化传承新桥梁。“蹑手蹑脚地我走了,就像我神不知鬼不觉轻轻地来……”78岁的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去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的课堂上,以一首南京话版的诗歌朗诵《再别康桥》在网络走红。这看似简单的文化实践,实则是方言保护理念的深刻变革。过去,我们总将方言保护等同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却忽视了方言作为活态文化的本质属性。数字技术构建的传播矩阵,让方言从纸质档案变成动态的文化体验。通过苏州推出的“我AI说方言”小程序,用户能够聆听苏州话讲解文物历史。无锡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AI政务服务助手”将搭载“无锡话”功能,为本地老年人提供服务,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远比机械记忆方言词汇更能激发情感共鸣。
技术赋能让方言突破地域文化边界。在B站上,UP主“苏州小娘鱼”用苏州话演绎《哈利波特》,播放量突破200万次;抖音博主“川哥哥”的无锡话搞笑配音视频,更是吸引江西、湖南等地的年轻网友留言学习……方言借助短视频平台完成“破圈”传播,其背后是数字技术对文化传播边界的消解。科大讯飞研发的方言识别系统,让不会打字的老人也能通过方言与智能设备对话,这种技术普惠性打破了方言使用的年龄壁垒。当AI技术能够合成带有情感波动的方言语音,当区块链技术让方言文化产品具备数字资产属性,方言文化正在构建起全新的生态体系。
数字创新激发方言文化内生动力。1028份国家非遗数字藏品《吴地歌谣》和《太湖美》刚上线就被一抢而空,这些数字产品,正在重塑年轻一代对方言文化的认知。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催生了方言文化的新业态。2023年,苏州启动“江南音 世界听”苏州方言数字化建设项目,通过吴方言语料数据采集和处理,逐步建成吴方言数据库、吴方言数字化标准体系,这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互动,为方言保护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站在数字时代的潮头,方言保护不再是简单的文化抢救,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文化再生。从如皋童谣在抖音的传播到苏州话 AI 主播的应用,从白茆山歌数字藏品的推出到柳琴戏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数字技术正在构建起方言文化的“数字基因库”。这种保护不是将方言放进无菌箱,而是为其注入数字时代的生命力,让乡音乡韵在云端永续传承,让地域文化在数字世界里生生不息。(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