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坚定“徙木立信”的信心决心

荔枝新闻 2025-04-09 11:09

特约评论员/李晟 陈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从惩治“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刹止“会所里的歪风”到“节礼中的暗流”,一场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深刻重塑着基层治理格局。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如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必须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政治清醒,以钉钉子精神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镌刻在基层治理的基因里。

常言道,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立规矩”开始,制定出台八项规定,推动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曾几何时,办事窗口“脸难看、事难办”成为烦扰百姓的问题,“超标用房”“公款吃喝”成为群众诟病的顽疾;而今,“轻车简从”成为工作的标配,“微笑服务岗”“党员示范岗”的铭牌熠熠生辉,办事群众收获的不仅是效率、廉洁、务实,更是温暖。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5275起,批评教育和处理312907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221369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是群众满意度的显著提升,更是党心民心的深度交融,实现了“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成果,呈现“一子落、满盘活”的效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身边小事就是作风建设的大事,群众呼声意见就是中央八项规定最真实的“晴雨表”。新时代的作风建设需要与时俱进的战术战法,需要贴合基层实际的查摆举措。走进如今的乡镇机关大院,目之所及皆是新气象。食堂储物间里,印着“XX酒业”的包装箱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本地菜农直供的时令果蔬;公务用车管理平台上,北斗定位系统绘制的轨迹图犹如规矩的方格纸,记录着干部们走村入户的坚实足迹。党员干部要以“入山问樵、遇水问渔”的谦逊心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群众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和建议,从群众“牢骚话”中掌握真问题,在群众“家常话”里寻找真方法,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深入查摆,让问题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真正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入脑入心,成为指导工作的行动指南。

化风成俗,绝非朝夕之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要清醒地看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要持续完善“抓常、抓细、抓长”的工作机制,始终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要构建全链条监督体系,整合公务消费、会议审批、项目招标等关键领域信息,完善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衔接机制,畅通群众线上评议、企业反向评价等外部监督渠道,形成“内外联动”的立体监督网络。完善量化考核机制,制定作风建设分级分类评价标准,将精简文风会风、规范公务行为、优化服务效能等要求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实现考核标准从定性模糊向定量精准转变。深化刚性问责制度,实施任前廉政责任背书、任中作风履职评议、离任廉洁审计的“闭环管理”,对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的作风问题实施终身追责,让八项规定持续激浊扬清,让心存敬畏真正成为日常自觉。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作风建设更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以“永远吹响冲锋号”的执着,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以党的好风气好形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李晟 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