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朱永梅:从工厂技术员到“深蓝导师”
在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室里,朱永梅教授正在给本科生讲授“机械设计”核心课程。课堂间隙,她耐心为学生答疑;实验室里,她带领研究生专注于深海耐压装备的抗压实验;午休后,她又化身“导师”,为青年教师指导教学创新竞赛……这是朱永梅扎根高校教学科研一线28年的日常缩影。
28年前,朱永梅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此之前,她在镇江锚链厂从事了7年产品设计工作。这段产业一线经历,孕育了她“让中国制造的装备走向国际”的梦想。
朱永梅说:“希望通过自己进一步深造和培养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怀着这份朴素的教育情怀,她来到镇江技师学院任教。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留在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承担“机械设计”等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
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朱永梅每年暑假都会结合最新的教改和科研成果精心打磨教案,撰写教案多达1500余页。她主讲的“机械设计”课程总能化抽象为具象,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实例相结合。
在讲解“轴”的概念时,朱永梅以自行车为例:“我们讲转轴、传动轴和心轴时,就以自行车的前轴、中间轴和后轴为例,让学生们直观理解。”她的课堂从不枯燥,通过互动问答和分组讨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点燃。
“特别有意思,感觉这样的课堂很带劲!”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张苏州说。
朱永梅不仅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心血,更将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她一直秉持“要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的理念,瞄准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潜心钻研深海耐压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她和团队建立的高强合金耐压壳极限承载力解析预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多个深海潜水器耐压舱的设计评估。
在科研过程中,朱永梅不仅追求卓越,还鼓励学生们敢于试错,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她的研究生左智璟在建模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曾多次几近崩溃,但朱永梅总会耐心指导:“我有时晚上9点、10点给她发消息请教,朱老师还会专门拿草稿纸写下步骤发给我。”在朱永梅的鼓励和支持下,左智璟在研二时成功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专利——“一种镂空夹层结构、其制造方法及耐压夹层板”,为未来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永梅不仅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梁杰能表示:“朱老师让我了解到,在教学中要积极将科研项目融入其中,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了之后怎么去应用。”
学院副院长钟伟评价说:“朱永梅教授把人才培养作为一生的事业来抓,为学院的教师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从镇江东郊锚链厂的技术员,到托举大国重器的“深蓝导师”,朱永梅教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推动学院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希望培养的学生首先要有家国情怀,其次要有创新精神。我也希望能以自身为榜样,与学生一起不断进步。”朱永梅说。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阮宁 俞恺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