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江苏高校迎来人工智能大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高等教育格局。江苏高校积极探索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应用,从智慧课堂到科研赋能,从学生管理到医疗辅助,一场深刻的"AI+教育"变革正在全面展开。
赋能科研:AI加速研发进程和学术探索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一台看似普通的设备正在改变千年中医的诊断方式。将手臂平放在智能脉诊仪的凹槽中,手心向上,设备的"三指"模拟中医把脉动作,力道由轻到重根据脉象自动调整。云端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很快生成一份详细的"诊断报告"和个性化生活建议。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讲师郎许锋说:“我们主要是通过这个脉搏波形分析的方法去看一下它的波,这个脉搏里边到底是有哪些有用的这些特征,最后是采用我们这个机器学习的方法把三种类型的、采集过来的数据的特征放到一块去做一个综合的分析,让机器去总结一个患者的表现和他症状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关联的。”
这套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学的智能诊断系统--岐黄问道·中医大模型,利用海量数据,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技术,不仅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医疗大模型,还可以为中医养生机构、个人用户提供养生大模型。今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结合DeepSeek技术,还推出了"灵山中医大模型"和"素山中药大模型"两个专业领域模型,分别服务于中医诊疗和中药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杨涛说:“面向我们的附属医院临床专业研究院进一步地在上面进行迭代优化,来构建相应的专病的一个大模型,比如说脾胃病的、结直肠癌的等等方面的这样的东西。”
在南京工业大学的实验室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材料科学研究的方式。作为国内膜科学与材料工程领域的领先机构,南京工业大学通过深度整合AI技术,在膜材料筛选、合成及性能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开创了"AI+膜材料"的特色科研路径。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魏明杰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生成了大量的数据之后,我们需要人工去筛选,要花3-5个月的时间,然后不断去试错。现在我们引入了AI技术之后,一个礼拜之内我们就能够获得一些比较有突破性的结果。而且有很多的发现是超出了我们传统理论上的认知,这些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去完善以前的这些理论。”
赋能教学:AI重塑高校教学全流程
东南大学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学”试点课程建设,全方位升级课程、教材、项目和团队等教学核心要素,重塑教师教学模式与学生研学方式。
2025年,东南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数字社会学博士点,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本硕博各层次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可通过智慧平台上传课程大纲、教学资料、PPT及复习资料,系统自动追踪学生学习进度,实时反馈知识掌握情况,基于教学数据训练本地化AI助教,为学生提供智能化答疑服务。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叶茂鑫介绍:“学生在点击到这个知识点之后,他就可以进行学习,学生老师就可以看到学习的这样的一个进度是怎么样的,他学习了百分之多少,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的一个学习的过程以及它的成效是怎样。”
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电类基础课程实验深度融合,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中的空间和设备限制问题。以无人驾驶车教学项目为例,传统方式需要300平米以上的场地供30名学生同时调试车辆,现在仅需在实验桌上增加电动车跑步机即可满足需求。
东南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学科组组长胡仁杰说:“就是小车在这个平台上走,可以把小车的所有的性能状态前进后退转弯,它的速度是多少,都可以采集到这样一个平台上来,同时它通过屏上的循迹线的移动的话,模仿小车沿着一个地面上的地图这样的行走,同时像地图的难度,循迹线的粗细速度都可以设置,所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可以提高。”
伦理与平衡:AI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的深入应用,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平衡AI工具使用与学术诚信?如何避免技术依赖保障教育本质?这些问题已成为江苏高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丽娟告诉记者:“我们强调教师是AI助教的第一责任人,要求教师使用AI时要加强对AI应用结果的审核,我们立项了27项AI助教、助学应用场景案例,要求教师在使用AI教学中及时审核大模型回答学生问题的正确性,结合课程特点个性化训练大模型,不断提升AI助教助学的正确率。”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叶茂鑫说:“设计阶段性报告和过程性评估,要求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思考轨迹,减少学生仅依赖AI完成作业的可能性。增加口头答辩、讨论环节,评估学生对自己作业内容的理解,确保他们能够清晰阐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思考。”
记者|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黄迪 谢健 徐授科
通讯员|程慧娟 朱琳
编辑|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