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的人文经济“双面绣”
“苏超”战罢五轮,其爆火早已溢出绿茵场,演变成人文经济学的鲜活“样本”。一幅“苏超”“双面绣”既绣出了体育赛事的繁花似锦,也绣出了人文经济的争奇斗艳,更绣出了江苏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智慧:唯有让文化成为经济的魂,经济才能成为文化的根。
程天翔 摄
“苏超”踢了一场“以人为本”的“草根”球赛。草坪上,“平民”出生的13支球队谁也不稀罕大牌球星和天价球员,他们是快递员、程序员、体育老师,甚至是还在读书的中学生。他们除了热爱和激情,还有“谁行谁上”的群众性选拔机制让他们血脉偾张。他们白天上班、晚上练球、周末参赛。哨声一响,他们是为城市而战的球员;灯光熄灭,他们和你我一样,是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普通市民。
再看,五轮比赛的观众人数缘何拔节增长?从首轮场均不足1万人飙升至第五轮苏州主场观众43617人,其中省外观众突破15000人。因为,10-20元的票价,甚至9.9元还送1份萝卜干炒饭的入场券,让普通市民“看得起”。另外,赛场围挡上的赞助商也是五花八门,既有江苏银行、京东、国缘、海澜之家等头部企业和知名品牌,又有名不见经传却又一夜爆红的东哈·东北街边烧烤、黄桥烧饼、街角奶茶店……
无论球员、球迷、还是赞助商,这种“草根气质”充分彰显了“苏超”最珍贵的人民性、群众性。“低门槛”的“苏超”消解了职业联赛与市井生活的界限,让体育真正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
顾祥忠 摄
“苏超”上演了一场以文化人的“文化脱口秀”。“苏超”受热捧,除了足球本身,球迷感知最深的是江苏的文化温度和13座城市的文化自信。“苏超”启幕,十三市就纷纷在城市大屏互动“喊话”,在官媒平台配合“玩梗”。从“友谊第十四”到“笔画守卫战”,从“楚汉争霸”到“早茶德比”,从“南哥之争”到“太湖之战”……民间造梗,官方接梗,层出不穷的段子,让回过味来的全国网民羡慕和感叹:这是江苏人玩的一场“文化泼水节”“文化剧本杀”“城市嘉年华”呀!“苏超”理所当然地成为江苏文化IP的情绪变现。
“苏超”一面绣着文化的热梗,一面绣着文明的温情。盐城球迷自发组建私家车车队,免费接送外地客人;各地球迷自发清理看台垃圾的“最帅捡垃圾姿势”被央视点赞;南京赛场周边的大厦、街道、社区等临时为球迷提供共享车位……每一个细节都成了展示江苏精神文明建设的流动橱窗。网友调侃:“苏大强卷完文化卷文明!”
“苏超”踢出的真正“好球”还是以发展论英雄的江苏版“人文经济学”。与传统体育赛事不同,“苏超”的经济逻辑并非依赖球星或转播收入,而是通过人文共鸣激发消费意愿和发展因子。据了解,整个“苏超”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座城市增收2000多万元,这充分印证了人文经济学“软实力创造硬价值”的发展逻辑。
赛事的人文效应大大刺激着文旅经济和产业升级。常州输球赢经济,一个主场超6万游客涌进常州景区;“苏超”门票成为南京200家景区、博物馆、商城和酒店的“贵宾卡”;苏州“看苏超·游园林”联票带动拙政园夜间客流增长30%;泰州送出了看球赛送早茶特惠的福利;南通家纺推出球队主题四件套……13个城市各展所能端出“拿手好菜”,把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图自水韵江苏 有你会更美
“体育搭台、文化唱戏、经济普惠”的办赛理念给经济大省赋予人文大省新内涵,造就了皆大欢喜的“多赢”局面:政府赢口碑、城市赢流量、市民赢快乐、游客赢实惠、商家赢利润。细看,在沸腾的“苏超”赛场内外,当别人在争论“谁也不服谁”的江苏到底是“散装”还是“整装”时,江苏人已把球场上的“你争我抢”投射到发展中的“你追我赶”,呈现出个个挑大梁的喜人图景。
(来源:泰兴市融媒体中心/张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