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运用中医药智慧,让脊梁挺立新时代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医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计划)优秀学子李元绪,自幼便以“悬壶济世”为志,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这份赤诚的医者仁心,如明灯般照亮了她漫漫医学求索之路。在高中岁月里,她有幸得遇人生伯乐——既是南师附中高中部校友,又是医学道路上的引导者——何晓瑾教授。
在何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李元绪开启了近十年的中医临证学习历程,从抄方配药到辨证论治,逐步领悟中医精髓,再到传承创新。这段珍贵的学习经历,不仅夯实了她的专业根基,更传承了中医“师带徒”的学术薪火。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难治性的慢性全身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范畴。AS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主要以脊柱及骶髂关节的纤维化和骨性强直最为常见,导致骨性强直及畸形,故有“不死的癌症”之称。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李元绪深切体会到AS患者所承受的多重痛苦:晨僵持续时间长、夜间疼痛难眠、脊柱活动度进行性丧失,乃至最终导致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更令人忧心的是,现行治疗方案中,非甾体抗炎药虽可缓解症状却无法阻断病程,生物制剂虽疗效显著但价格昂贵且存在感染风险等副作用,传统抗风湿药物对中轴病变效果有限。这种“疗效与副作用并存、费用与效果失衡”的治疗现状,与患者对“安全、有效、可及”治疗的迫切需求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这些临床实践中的深刻感悟,促使李元绪将研究方向聚焦于AS的中医药干预。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她系统梳理古籍文献,结合现代系统生物学研究成果,试图从“肾督亏虚、脾虚湿盛”的中医病机理论出发,不断探索既能缓解症状又能改善患者病情的中医治疗方案,为攻克这一医学难题贡献中医智慧。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李元绪始终践行“又红又专”成长理念,以专业学习与科学研究领域的突出成绩,实现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理想。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期间,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2篇,1篇案例收录至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凭借优异的综合素质,她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并荣获“优秀研究生”“研究生科创之星”等荣誉称号,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2023年,李元绪接触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她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动中医药在疑难病领域价值得到更广泛认知的契机。在李元绪的积极号召下,成功组建了一支由跨学科背景、跨院校来源、多国籍成员构成的项目团队,成员包括来自不同民族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指导老师和专家顾问的指导下,项目聚焦现有AS治疗药物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局限,基于“肾-脾免疫轴”理论,创新性研发出一款中药复方制剂,该制剂的临床研究已通过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开展了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疗效评价指标和安全性监测体系,科学验证了该制剂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真实可靠,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疼痛、缓解胃肠道不适,亦能逆转骶髂关节影像学改变。与传统非甾体抗炎药及生物制剂相比,该制剂展现出更高的治疗应答率及显著降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体现了良好的治疗获益与安全性特征。根据当前我国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以及2023年7月实施的《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该项目已经达到减免II期临床试验的要求。此外,项目已经与越南宝大堂中医诊所达成合作意向,助力中医药走向海外。
该项目成果不仅为AS患者提供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型治疗选择,而且在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阐释、创新药物研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记者|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黄迪
通讯员丨丁思喆
编辑|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