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力量】三十八:奥地利医生罗生特:新四军中的“白求恩”

荔枝新闻 2025-08-13 16:58

【编者按】

一寸山河一寸血,浴血奋战十四载!

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

这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

这是人民的战争!

这是属于人民的胜利!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新闻广播携手全国新闻广播联合推出特别报道《人民的力量》。7月7日起,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inJiangsu我苏、大蓝鲸客户端,以及江苏新闻广播、全国新闻广播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80位讲述人带您穿越历史长河,讲述抗日战争中的人民力量。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以白求恩、柯棣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外国医生,从世界各地奔赴中国救死扶伤,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有力支援者。其中,奥地利医生罗生特的身影尤为独特,他是在苏北投身新四军的第一位国际友人。此后10年间,罗生特转战华中、山东和东北解放区,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精湛医术救治军民,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讲述人、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中医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周媛(来源:受访者)

我是周媛,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中医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在我们校园东园南门的“铁军园”,陈毅、刘少奇和罗生特三位同志的塑像巍然矗立,其中被师生们亲切称为“大鼻子医生”的罗生特,不只是新四军中的国际主义战士,更是亲手为我们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前身——华中卫生学校奠基的人。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铁军园”内的刘少奇、陈毅、罗生特(从左至右)铜像纪念碑(来源:受访者)

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菲尔德,1903年出生,奥地利犹太人,医学博士。他因反对德国法西斯吞并自己的祖国,被驱逐出境。1939年抵达中国后,几经辗转到了上海开了家小诊所。在中国,罗生特被新四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所感染,他扮成德国传教士,于1941年3月下旬来到了新四军军部驻地盐城,被聘为新四军卫生部顾问。

罗生特被任命为新四军卫生顾问,在医院日夜工作。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卫生部领导崔义田、罗生特、齐仲桓(来源:新四军纪念馆)

初到盐城,新四军缺医少药的困境让罗生特忧心忡忡。他深知,培养自己的医生队伍刻不容缓。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华中卫生学校应运而生。罗生特走上讲台,将医学知识倾囊相授,为新四军培养出大批急需的医务骨干,部队的医疗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罗生特在新四军华中卫生学校为学员授课场景(来源:新四军纪念馆)

罗生特并非只在后方教学。每当战斗打响,他总是背起药箱,不顾个人安危,冲向炮火最猛烈的前线。罗生特的助手李磊在回忆录中这样描绘罗生特行医的场景。“到了后方医院,水不喝,饭不吃,立刻着手检查伤员的伤情和做手术,有时一做就是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罗生特(左1)在救治伤病员的途中(来源:新四军纪念馆)

这一幕幕也深深地印刻在曾担任过江淮银行金库主任、后来负责照看伤员的陈克秋老人的脑海中。“两个桌子拼起来,上面一个汽油灯,罗生特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刀动手术。开过刀以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对我们交待又对伤员交待,很具体很仔细,生怕出问题。平常还来检查,热心哩!”

刘少奇、罗生特、陈毅(从左至右)在新四军合影(来源:新四军纪念馆)

生活的艰苦同样考验着这位异国医生。吃不惯杂粮,睡不惯地铺,高强度的工作让罗生特日渐消瘦。陈毅军长特别指示,给他配给一些面粉,增加津贴。陈克秋回忆,罗生特总把津贴省下来买营养品送给伤病员;配给他的马,行军时也总是让给伤病员或体弱的同志骑。“他对同志们都特别热情,对我们这些共事的人很尊重的。和我们同甘共苦,吃一样的饭菜,没有什么多少特殊,完全看不出是个外国人。”陈克秋动情地说。

山东莒南县,罗荣桓(前排右三)与罗生特(左二)等人合影(来源:新四军纪念馆)

在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艰苦环境中,罗生特以其高超医术和极端负责的精神,挽救了大批战士及驻地百姓的生命。陈毅赞誉他是“活着的白求恩”。新四军纪念馆原副馆长孙国栋表示:“他不仅为陈毅长子接生,还曾抢救过罗荣桓的生命,为我们新四军当中许许多多的领导、战士和当地的老百姓看病,所以我们苏北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罗大鼻子’。”

1942年,罗生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极少数外国友人之一。烽火岁月,罗生特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直到新中国成立。1952年,罗生特回国后不久因病逝世,年仅48岁。在给罗生特的信中,陈毅写道:“你以反法西斯盟友的资格,远渡重洋,来中国参加抗战,同时更深入敌后参加新四军。新四军的艰苦斗争为你所亲见,所身受……你永远是一个证明人。”

罗生特生前发表见报的文章(来源:新四军纪念馆)

如今的江苏医药职业学院,“铁军园”诉说着往昔岁月,当年罗生特播下的医学种子,早已枝繁叶茂。从他在烽火中为中国培养医护人才,到今日中国援外医疗队跨越山海传递仁心,国际主义精神的火炬从未熄灭,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铁军园”全景(来源:受访者)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 刘正则、盐城台 丁雅洁

通讯员 | 马冬云

图片来源 | 新四军纪念馆 受访者

学术支持 |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编辑 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