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力量】四十:小英雄“王二小”究竟是谁?

荔枝新闻 2025-08-15 17:19

【编者按】

一寸山河一寸血,浴血奋战十四载!

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

这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

这是人民的战争!

这是属于人民的胜利!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新闻广播携手全国新闻广播联合推出特别报道《人民的力量》。7月7日起,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inJiangsu我苏、大蓝鲸客户端,以及江苏新闻广播、全国新闻广播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80位讲述人带您穿越历史长河,讲述抗日战争中的人民力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1942年元旦这天,《晋察冀日报》刊登了一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歌颂了将日军引入我军包围圈、最后英勇牺牲的少年英雄 “王二小”,歌曲很快传遍了边区,甚至连敌占区的人民也悄悄地唱了起来。80多年来,人们一起在追寻,小英雄“王二小”究竟是谁。

讲述人:河北师范大学学生  李书研

我叫李书研,是河北师范大学的学生,这个暑假我加入暑期爱心支教,在音乐课上,特意选择了《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带着小朋友们在歌声中重温抗战小英雄的故事。王二小的故事先后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写成小说,拍成电影、电视剧,制作成连环画、动漫,小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多人都想知道,王二小究竟是一个艺术形象,还是真有其人呢?

歌曲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

(图片来自河北省平山县委宣传部)

1942年,日军对冀中地区发动大扫荡,英勇的中国人民为守护家园,奋起反抗,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当年28岁的方冰和29岁的劫夫深受触动,歌曲的词作者方冰在生前回忆说,他和曲作者劫夫将自己看到、听到、不止一次让他们流泪的抗敌事迹,集中在了那些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放牛、拦羊、同敌人机智搏斗的孩子们身上。

方冰说,当时并没有一个真名实姓叫“王二小”的孩子,而是有不少叫“二小”的, “‘二小’就是指当地的那些孩子。至于为什么要写放牛的‘二小’,是因为在‘反扫荡’中,冀中的老百姓为了对付敌人,保护自己,发明了一种消息树。而看护和掌管消息树的,一般都由放牧的孩子来担任,这些‘二小’一边看护牛羊,一边看守消息树。” 

王二小虽然是复合人物、综合艺术形象,但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少原型。在河北省平山县北乡南滚龙沟村二道泉的悬崖边,就矗立着一座“王二小”的雕塑,已经九十多岁的史林山老人说,他儿时的玩伴闫富华(也有材料写作“阎富华”),村里人叫他“二小”,就是歌曲中的“王二小”原型人物之一。

动画片《英雄王二小》剧照

1941年9月,日军对滚龙沟进行“扫荡”和“围剿”。当时,史林山和小伙伴闫富华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站岗放哨。他们看见东面山上的信号树被放倒了,就知道有了敌情,机智的“二小”闫富华便让史林山去送信,他自己则引诱日军前往战士们平时练兵的二道泉, 当走到二道泉山顶时,敌人才发现被这个小孩儿耍了。史林山说,这一天他终生难忘。“吃过早饭后,我就和二哥到山上放牛去了。”史林山说,他和闫富华一边放牛,一边在村边的三道壕处站岗查路条。忽然,他们看到不远处东山顶上的信号树向西侧倒下了。

“有敌人从东面进山了!你快去村里通知同志们转移!”发现情况后,闫富华立即命令史林山回村去报信,并同时命令他必须和大部队一同转移,绝对不能发生危险。

“那二哥你呢?”面对史林山的疑问,闫富华说,他必须马上把牛赶到地势低洼的山沟里,防止敌人把牛抢走。同时,他会监视着敌人的行踪,防止敌人靠近《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

讲述王二小故事的史林山老人

(图片来自 央广网)

史林山一路小跑来到位于铧子尖处的报社所在地,通知所有人立刻转移并就地掩埋机器。正当所有人忙碌之时,不放心二哥的史林山跑到了附近的山顶上,向下搜寻闫富华的踪影。“他把敌人带到了悬崖顶上,几十米高的悬崖,只见二哥他一猫腰,就抱住鬼子的腿。鬼子就伸手一揽,他就把鬼子咬了一口,咬得鬼子‘嗷’了一声,背后的鬼子一刺刀就把他推下悬崖了。”史林山说。

南滚龙沟村二道泉的悬崖边“王二小” 雕塑

(图片来自 石家庄日报)

“反扫荡”时期,许多村庄都有儿童团,站岗放哨、通风报信。1987年,作家陈模走访了河北省平山县、易县、完县、涞源县等地,他发现涞源有原名王禾的“王二小”,王禾1929年出生在涞源县上庄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11岁时,父母都死了,他逃荒来到了狼牙口村,参加了抗日儿童团,后被日寇杀害。现在在涞源县,当地老百姓把二小牺牲时所在的一块大石头称为血色石、血花石。

后来,在人们不断地寻访中,相似的王二小原型有10个之多。哪个是真实的“王二小”?可以说,他们都是,但具体细节又各有不同。或许正如河北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同乐所说,王二小这个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正是有千千万万个王二小的觉醒和抗争,才在民族危亡之际筑起了我们新的长城,“我们认为王二小不是特指,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日小英雄的一个代名词。不管是老人、小孩,也不管是男还是女,在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时,不怕牺牲,宁死不屈,和敌人血战到底,这是我们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别是抗日小英雄,在青少年一代一代传下去,对传承红色基因、思政教育、学习党史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记者|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沈杨 张雪 河北台记者 孙青欣

通讯员|马建国  尹莎莎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央广网 石家庄日报 河北省平山县委宣传部

学术支持|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河北师范大学

编辑|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