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寻访铁道老兵 触摸钢轨上的滚烫记忆
“嘿哟!铁镐砸开昆仑胆哟,钢钎凿透万重山咯!一锤下去石渣飞,铁轨伸进云里头哟!”老铁道兵王统高用沙哑的嗓音唱起劳动号子,那旋律至今仍回荡在耳边。今年暑期,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不畏酷暑,在南京、徐州、连云港等地寻访了十多位参与成昆铁路、青藏铁路、襄渝铁路建设的老铁道兵,只为让更多人听见“钢轨上的中国故事”。8月6日,部分队员回到学校,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连云港市一处飘着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实践团见到了曾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老铁道兵王统高。他精神矍铄,回忆起当年的岁月,眼神中闪烁着光芒:“当年在成昆线,全是大山深谷。我们吊在悬崖上打炮眼,绳子勒得肩膀脱了皮,垫块布就继续干。”
“哪里需要修铁路,哪里就有铁道兵的身影。”王统高的讲述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成昆铁路,这条巍峨蜿蜒的钢铁巨龙,凝聚了老一辈铁路人的智慧和汗水。悬崖激流间的生死搏斗、险峰溶洞里的开拓攻坚,所有热血与汗水如滚烫碎片,最终熔铸进蜿蜒的钢铁图腾。当队员们将成昆铁路复线的照片展示给王统高时,他指着照片感慨道:“当年修一公里路,不知要流多少汗。现在火车跑得这么快,值了!”
“这句‘值了’,比任何赞美都让人动容。”作为“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队长,吴祥宇小时候就听爷爷讲过铁道兵的故事,对铁道兵精神深有感触。“以往只是在书本里接触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现在走出课堂,倾听老一辈人的讲述,书本上的文字也随之变成了有温度、有细节的真实记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传承这份铁道兵精神。”
“爷爷,我们要脱鞋吗?”“不脱,快进来。”在南京栖霞区的一间老屋里,实践团成员见到了和蔼可亲的孟庆玉爷爷。孟庆玉是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汽车运输兵,为保障铁路建设物资运输,他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克服高原反应和多变天气,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中启动卡车,有时摇着手摇柄得两个小时才能成功启动。同时,复杂的地形也给他们带来了重重危险。当实践团播放青藏铁路航拍视频时,老人指着屏幕说:“看!这个弯道,我们当年运钢轨就在这儿差点翻车……”
实践团成员张宗浩激动地告诉记者:“由于天气寒冷,孟庆玉爷爷的手粘在铁柄上,撕下一层皮来是常事。后来他们总结出利用卡车熄火后发动机的余温取暖的土法子。我当时和他握手时,明显感受到手上粗粝的老茧。当他用关节变形的手比划着摇卡车的动作时,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铁道兵精神。”
“这位就是黄佑仁爷爷,边上是他的四位战友:周玉国、杜庭波、邢如春、谭春业。”实践团成员祝林炜指着电脑上的照片告诉记者。黄佑仁和战友都是襄渝线上的钢铁战士,当年在湖北十堰打山洞时,条件格外艰苦。4800米长的山洞,硬是靠双手挖了8个月,炸开的碎石全是一筐一筐拖出来的。风枪开动时,巨大的噪音震得耳朵嗡嗡作响,强烈的震动从胸口传遍全身。
“当年作业时,一次隧道塌方,石头像雨点般砸下来,黄佑仁立即将周玉国推出两米多远,自己却被碎石掩埋。其他战友发疯似的将黄佑仁救出……”祝林炜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眼里泛起了泪花,“这一刻,我懂得了襄渝线的隧道里,藏着许多战友间生死相托的情谊。作为铁路院校的学生,我原本更关注技术层面的学习,但通过这次寻访,我意识到未来的工作不仅是维护铁路设备,更是守护一种精神。我将传承这种精神,把采访素材制作成口述史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铁路速度的背后,是几代人的坚守。”
据了解,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寻访铁路工匠、走访铁路文化基地、传播铁路知识等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是“星火”系列社会实践项目开展的第五年,学生们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听故事、看影像、读书籍,全方位触摸到了铁道兵的奋斗历程。正如吴祥宇所说:“老兵们非常愿意和我们分享那段峥嵘岁月。在高原峡谷里抡铁锤、打钢轨的故事,让我们觉得这次实践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值得。”
实践团指导教师魏洁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中国铁路的每一步跨越都不是偶然,今天的高铁飞驰,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是铁路人的根,希望同学们将这份精神内化为努力奋斗的工匠精神,让钢轨上的精神密码永远传递下去。”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季永春 徐红林
通讯员|韩广来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