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两新”群体 南京晓庄学院“晓”电源科普实践团“科技暑托”进社区
“两新”群体(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常因工作繁忙面临子女暑期“看护难、教育缺”的困境。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晓”电源科普实践团创新实践方式,与社区党团组织深度联动,精准对接高校专业资源,今年暑期,团队走进南京市朝天宫街道汉西门社区和扬州市广陵区汤汪街道联谊南园社区,以专业为笔,以爱心为墨,为“两新”群体子女打造了一场为期14天的科技暑托之旅。
“老师,吸管里的红线怎么往上爬了?”在南京汉西门社区暑托班,一位小朋友指着玻璃吸管里的红色液柱问道。志愿者举起烧瓶解释:“热水让水分子往外扩,红水就被挤高啦!”当小朋友们把烧瓶移到冷水里,红色液面慢慢下降,教室里响起一片“哇”声。有小朋友用手捂住烧瓶,见红水微升,松开又降,兴奋喊:“我的手温也能让它动!”红液柱上下跳动,把无形的分子变化,变成了可触摸的科学答案。
在“遥控小车搭建”工坊,小朋友们对着示意图拧螺丝、装马达,这个过程里,他们不止是“组装者”,更是“小小工程师”。有人给小车加了纸板“货箱”,说要让它当“社区快递员”;有人为了让车更稳,特意加了块配重片。从构思到调试,孩子们亲历了“想、做、改”的完整过程,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在这一次次试错中悄悄发芽。
在科技筑梦手工课上,小朋友们化身“创意小玩家”,用积木开启创意之旅。大家专注搭建,有的组合出带扇叶的“电风扇”,转动时凉风轻拂;有的拼出“指南针”,借助磁铁原理指向南北;还有的造出“小车”,在桌面快速滑行。从零散积木到奇妙装置,孩子们边玩边探索,在动手实践中触摸物理原理。
暑托班期间,实践团精心准备了16堂特色课程,以“工程启蒙教育”为核心,将物理原理、AI启蒙等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可触可感的趣味实践。在暑托班的结业仪式上,孩子们展示自己制作组装的空气炮、遥控小车,用一场“科学成果秀”为14天的旅程画上圆满句号。实践团则用 14 天坚守,谱写了科学与成长的夏日篇章,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工程思维与科技梦想,也让这场跨越两座城市的科学之旅,在“校地共建”的创新模式中得到延展。
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和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汉西门社区、扬州市广陵区汤汪街道联谊南园社区通过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联动开展党团活动,让高校的专业资源更加精准对接了社区的科普需求,有效解决了社区“两新”群体子女暑期看护和教育痛点,缓解了家长们的难题。共建双方还就如何深化后续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将积极推进学院资源与社区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发挥实践团学生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助力社区发展建设,引导学生们发挥专业优势扎根基层,通过一系列贴合需求的行动,让科普不止停留在暑托班,更融入进社区日常里,让学生在服务中深化专业认知、提升实践技能、涵养社会担当。
记者|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姚伟
通讯员| 董云霞 刘凯
编辑|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