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 | 以“双高协同”为引擎 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编前语:
9月11日至12日,由江苏省科技厅主办、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举行。荔枝新闻推出《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系列报道,走进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创新园区等,与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等共话产学研深度融合,展现江苏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video
高校有技术,高新区有产业,“双高协同”如何把两者融合成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今年以来,江苏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全省18个高新区和37所高校率先试点“高新区+高校”的“双高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构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最后一公里,协同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链对接产业链
“常州大学作为江苏省‘双高协同’试点高校,与常州国家高新区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多维度联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处处长、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马雪荣表示。
为服务高新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学校围绕“打造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这一目标,配强化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优势学科,构建“以需求为牵引、科技人才为支撑、项目攻关为抓手”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体系,拟定了7项重大研发项目和1项标志性合作项目。
马雪荣介绍,“常州大学通过‘学科支撑+技术赋能+人才输送’三位一体模式,已成为常州高新区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的核心创新引擎之一。”
在“双高协同”模式下,常州高新区也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为学校科研团队提供场地、资金、孵化、创业等全流程支持。“我校弓晓晶老师在常州高新区创办了常州六边形纳米科技有限公司,高新区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姆式的服务。”马雪荣表示。
“常州大学和常州高新区的结合,恰好是最具互补性与潜力的搭档。”在马雪荣看来,“通过精准锚定需求、深度融合人才设备、共建实体平台、创新金融支持、优化制度环境等系统性举措,能够将大学的源头创新能力与高新区的产业转化能力、市场响应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相乘,而非简单的叠加,从而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从跟随到并行再到引领的突破性创新。”
双导师培养机制:人才链融入产业链
“常州工学院一直秉持‘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常州高新区的大力支持。”常州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干方群介绍,学校与常州高新区已于2024年底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建成合成生物研究中心、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低空智慧载体物流学院、机电产业学院等多个产教融合平台。
“常州高新区布局了‘2+6’未来产业格局,我们目前的三个硕士点和50个招生的本科专业和高新区产业集群是高度契合的。目前学校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常州工学院合成生物学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常州工学院服务区域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等,体系化支持高新区产业结构的生态链条。”干方群表示,在“双高协同”模式下,学校全面推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机制,由来自高新区企业的一线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学生三分之一时间在校学习,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实训,学生研发项目100%对接企业真实需求。
这一机制不仅让学生毕业即能“上手”,更推动学科结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实现高校内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打通“中间段”:让科技成果加速“变现”
2023年10月,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高新区管委会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正式开园。据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林军介绍,开园近两年,产业园已引进30余个项目,对接科技人才及产业化项目100余个,有效在谈项目30余个,为常州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双高协同’落实之后,我们在科技、在教育这两个条线都给予了不少政策上的干货支持。比如在科技方面,在今年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的重组申报过程当中,给予了‘双高协同’专门的通道”
在林军看来,产学研合作的整个过程中,由1到10的中间环节,是打通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关键。“我们研究院也是聚焦在这一环节,做好我们的概念验证、中试放大、技术熟化这一部分的工作,一方面连接我们高校的原始创新,另一方面连接高新区的产业落地,为科创团队打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做出自己的贡献。”
“未来我们将重点以合成生物为产业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嫁接人工智能 AI,把生物合成、生物制造和人工智能进行深度结合,搭建合成生物的AI应用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