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丨解码千年“水智慧”!这些世界遗产申遗背后藏着河海人的学术支撑

荔枝新闻 2025-09-23 05:59

今年,河海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自1915 年创办至今,这所与水共生的高等学府,始终以“治水兴邦”为初心,培养了一代代扎根江河的水利人才。如今,当校歌“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的旋律在校园回荡,以青年师生为骨干的河海科研团队,正用行动践行着这份跨越世纪的嘱托。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 “申遗破局”,到洪泽古灌区、赤山湖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学术护航,河海人以水为媒,将青春力量融入国家水利事业,用专业智慧解码中华水文化的深厚底蕴,为百年河海书写着新时代的报国答卷。

河海大学航拍

良渚申遗的“关键一环”:踏遍千山 再现五千年水利智慧

“良渚申遗时,外围水利系统是最关键的‘短板’,部分国际专家质疑它是否能称得上‘水利系统’,我们必须用扎实的工程技术证据回应这份质疑。”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袁俊平教授回忆起刚接到任务时的场景,仍能感受到当时的紧迫感。彼时,良渚申遗已确定古城、墓葬、玉器三大要素,但新纳入的水利系统仅停留在考古发现层面,水利行业的专业论证,成为良渚申遗的关键。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 浙江省博物馆展

为了还原 5000 年前的水利智慧,河海大学团队师生开启了长达三年的“地毯式” 踏勘。良渚水利系统规模庞大,影响范围超100平方公里,11条水坝最远距古城11公里,站在古城最高的莫角山宫殿区,连最近的唐山长堤都只能看到山脚。最初调研时,团队成员常因复杂的地形“晕头转向”,“我们几乎跑遍了周边 1000 平方公里的区域,沿着笤溪大堤从北到南,再顺着余杭塘河向东追溯,就是为了弄清良渚时期的水系流向——这是判断水坝功能的关键。” 袁俊平说。

左二莉玛・胡贾 左三袁俊平

2018年,距离国际专家现场评审仅剩一个月时,团队凭借两年多积累的研究资料,快速整理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及工程技术研究》等报告,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莉玛・胡贾现场考察期间,团队的两场专题汇报和筑坝技术演示,让评审专家莉玛・胡贾当场表态:“我没有任何问题了。”这份认可不仅让良渚水利系统顺利通过评审,更将人类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最终,良渚古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回想良渚申遗成功的那天,袁俊平仍激动不已:“都江堰是老外发现的,而良渚是我们自己解码、向世界展示的。它不仅是水利史的突破,更是中华文明5000年延续性的实证,作为河海人,能将五千年前的水利智慧发掘出来,我感到无比自豪。”

赤山湖申遗:守护千年“水柜”,传承古代管理智慧

“赤山湖是秦淮河流域的‘活化石’,它从宋代起就是‘水柜’,既能防洪蓄水,又能灌溉供水,这份功能延续了1000多年,如今仍是南京重要的防洪屏障。” 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菁教授口中的赤山湖,9月上旬刚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江苏苏南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水利项目,其申遗之路离不开河海科研团队的全力支撑。

赤山湖申遗成功现场图

赤山湖的特殊性在于“丘陵与圩区并存”的规划理念。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代小平在调研中发现,古人在丘陵区先建土坝、后改石坝,如今演变为水库;工程从以灌溉为主逐渐转向防洪优先,“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的思路一脉相承,在13处历史遗产中,有8项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但申遗的难点在于,平原圩区的工程遗存“看得见的少”,团队必须找到直接的历史证据。

赤山湖湿地风光

“我们和地方部门一起在现场找碑刻,最后找到了九通古代碑刻,上面清晰记载了建闸、修闸的过程,这是最直接有力的实物证据。” 代小平说,除了碑刻,团队还面临“还原湖区边界”的挑战,赤山湖经历史演变面积多次发生变化。为此,团队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对照各个朝代的历史地图,结合实地踏勘与等高线分析,还原湖区的边界,从而证明赤山湖中心区域从未改变,为申遗奠定了扎实基础。

代小平表示,团队从申遗前四五年就开始梳理赤山湖的文化与工程脉络,最终形成的申报材料,让这份“千年水柜”的价值被世界认可。“除了让团队里的研究生参与赤山湖申遗,我们还带着本科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去了解这个工程,让千年前的水利智慧能够浸透到他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当代水利人,要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来,并且做得更好。”

从良渚的五千年水利实证,到赤山湖的千年管理智慧。河海大学在“治水兴邦”的征程中,始终以 “毋负邦人期” 的校歌为指引。百十年来,河海人用脚步丈量江河,用智慧解码文明,不仅让中国的水利遗产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更让千年水利智慧成为当代治水的宝贵财富,在世界遗产的守护与传承中,书写更多属于中国水利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