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让“人工智能+”更有温度

荔枝新闻 2025-09-03 11:03

特约评论员/刘艳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勾勒了清晰蓝图,也让“人工智能+”更有温度成为可能 。

《意见》专门设置“人工智能+民生福祉”章节,强调要“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传递出从技术追赶迈向价值引领的温暖发展底色。

上海瑞金医院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完成毫米级精准操作,还会实时分析患者的生命体征,自动调整麻醉剂量;云南山区小学的AI老师“小知”,能实时感知学生的状态,如发现孩子频繁揉眼睛时会立即切换成护眼模式,并轻声提醒做眼保健操;不少城市的政务大厅里,机器人秒速应答,各项服务一键办理……当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从概念步入落地,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关于“人工智能+”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未来,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有更为完善的政策依据,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不只是追逐效率的冰冷工具,而是赋能个体的有温度的帮手。

让“人工智能+”更有温度,还需要平衡好技术与特殊群体的关系 。互联网曾划下数字鸿沟,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无法适应算法界面的障碍者被挡在数字时代门槛之外。人工智能时代应当避免重蹈覆辙,不能让人们因为技术门槛而“被退场”。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警惕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导致服务僵化、加剧“数字鸿沟”的问题 。比如在政务服务领域,虽然AI技术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但也要保留必要的线下服务渠道,配备人工咨询与帮办服务,必须充分考虑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需求,保障他们能够平等地享受服务。

除了包容共享,不让任何群体掉队,“人工智能+”的温度更体现在对安全有序发展的坚守。《意见》精准洞察技术应用背后的就业风险,既明确“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以赋能劳动者,又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就业风险评估,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方向倾斜”,从“技能提升”与“风险前置”两端发力,为减少技术对就业的冲击筑牢防线。

如今,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冲击已从趋势变为现实:各类人工智能辅助工具正替代大量初级知识密集型工作。在此背景下,推动“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绝不能忽视技术迭代带来的就业挑战。唯有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涵盖风险评估、技能培训、资源引导、社会保障的多维制度体系,才能在释放技术红利的同时,为劳动者撑起“防护伞”,让“人工智能+”的发展既有创新速度,也有民生温度。

让“人工智能+”更有温度,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待。《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持续深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有温度的AI应用场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多温暖的力量。(刘艳)